央广网北京9月8日消息(记者 李慧敏) “目前有3万多家机器人的开发者正在调用科大讯飞的平台,占机器人创业公司的80%”。近日,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江涛做客《中上协会客厅》时表示,科大讯飞正在给整个行业赋能,与以谷歌为代表的国内外巨头在同一个赛道里奔跑,底气源自核心技术始终保持领先,在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和运动智能三个领域都有深厚积累和强大支撑。

对于市场热议的“拐点论”,江涛认为,从人工智能的视角来看,机器人所涉及的三个细分领域的核心技术均有一定的路要走,而且技术成熟度的节奏不一致,所以并不能同步前进,而是互相影响、协作推进。

江涛指出,在全球老龄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中国必将从“人口红利”走向“工程师红利”,真正地用技术来提升生产力,只有这一条路。

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 江涛 (图片来源:央广资本眼)

至于未来的机器人什么“形态”更优,江涛表示,不同场景中,什么“形态”最有利于发挥机器人的作用,市场自然会做出选择。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是,社会、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非常迫切,这将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市场。但目前“软”“硬”两方面关键的瓶颈仍在,很多需要持续迭代。

央广资本眼记者注意到,对于“人形”机器人何时进入家庭,江涛虽未做出明确预测,但是从科大讯飞今年发布的“讯飞超脑2030”战略计划当中大概可以窥到时间表。计划表明,科大讯飞在2030年最终的目标是,做出能够端茶送水的、能够亲情陪伴的家庭服务机器人。

与此同时,江涛在会客厅独家透露,在一个多月以后的“1024开发者节”上,科大讯飞即将发布一款新产品,就是特定场景下的“工业巡检四足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以深入到需要特别关注的、危险的、特定的工业环境当中,包括异常放电、气体泄漏等等的检查。

三块核心技术均有一定的路要走

聚焦人工智能20年,在当前这个“机器人”氛围极其浓厚的背景之下,科大讯飞是否已经感受到了机器人领域即将迎来产业技术和用户需求的拐点?

从人工智能的视角来看,江涛认为,机器人所涉及三个细分领域技术成熟度的节奏并不一致,所以并不能同步前进,而是互相影响、协作推进。

具体而言,人工智能三个细分领域包括感知智能、认知智能以及运动智能。

“感知智能,就是让计算机像人一样能听会说、能看会认;认知智能,是指让计算机像人一样能理解、会思考,具体包括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分析、归纳知识、表达等能力;运动智能,即计算机模拟人的运动的能力。”江涛解释。

江涛认为,在认知智能领域,目前的技术离普遍使用尚有一定距离。

毋庸置疑,在感知智能中的语音领域,科大讯飞一直占据领军地位。

“让计算机说话,怎么更加惟妙惟肖,可以模仿很多人的声音;这块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在未来元宇宙、也就是机器人对应的虚拟世界中,‘虚拟人’技术也已逐步走向成熟。”江涛介绍,在语音识别领域,这几年突飞猛进,已有了很高的准确率。但是在高噪声、各种浓重口音和说话习惯的场景下,还有很多问题要克服。

而感知领域与机器人高度相关的视觉技术比如人脸识别,有很多企业也做得非常好了。

“但机器人除了能看人脸以外,其实还需要在具体的、复杂的场景下,有很多感知的能力要不断地提升。”江涛表示。

对于业界整体关注度非常高的认知智能方面,科大讯飞在此领域亦属于重兵投入。相关数据显示,讯飞研究院超1000人的规模中有三分之二的研究力量,是投在认知智能。

江涛认为,认知智能的“通用”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

“近年来,在教育、医疗等等具体场景下,在脑力劳动者的特定的任务之下,通过大量的专家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认知智能确实在不断逼近人类专家的水平。”江涛表示,但业界也普遍认识到的一点是,在认知智能领域,想要有放之四海皆准、各种场景都能解决问题的、通用的模型,目前技术上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江涛同时认为,在运动智能方面,无论是算法上还是从对应的元器件的不断成熟上,也还有一定的路要走。

“运动智能过去几年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际上一些比较有显示度的原型已经出现。目前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主要还是在相对单纯的环境下执行特定的任务,在复杂场景下还比较难处理。”江涛表示。

而从应用场景来说,机器人也分成三类,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以及家庭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市值在特定场景下完成特定任务的,比如说军用、矿山、探测等等,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应用。

工业机器人,是可以替代人类完成某些动作的机器人,比如在流水线上,做不复杂环境下的特定任务。

“整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比较成熟并形成了相当规模,在这个基础上,更加柔性地增加个性化、更加小批量、更加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工业机器人,正在持续往上走。”江涛表示。

而家庭机器人,就是以家庭为典型场景的服务机器人。“家庭机器人是一个全球公认的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确实也是刚刚起步,成熟还有待时日。”江涛表示。

科大讯飞自身定位于“平台赋能者”

那么,大潮涌来的时候,到底谁能够最大化地抓住机器人的红利?各自在产业当中的定位是怎样的?

对此,江涛指出,科大讯飞一贯的人工智能战略是“平台+赛道”,之于机器人产业格局当中,则定位于“平台的赋能者”。

“平台”指的就是人工智能开放平台。

“科大讯飞是我国首批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之一。就是各行各业的开发者如需要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不用自己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只要连接到讯飞这个平台上即可。”江涛如是介绍。

而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表明,科大讯飞把自身定位于“赋能者”亦非虚言。

江涛提到,在产业领域,目前有3万多家机器人的开发者正在调用科大讯飞的平台,占机器人创业公司的80%,科大讯飞通过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切入行业,而且正在给整个行业赋能。

江涛补充,在此领域,科大讯飞的竞争对手,既有以谷歌为代表的国外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也包括国内一些做得比较大的企业。

与全球巨头在同一个赛道里奔跑,科大讯飞的底气源自核心技术始终保持领先,在感知、认知和运动智能三个领域都有深厚积累和强大支撑。

再让机器人能听、会说、能看、会认的感知智能方面,科大讯飞拥有我国唯一的“语音及语言国家工程实验室”,有很好的产、学、研体系,涵盖中科大、清华、中科院的相关研究所。

“而且我们已经形成了从源头技术的研究、到技术原型的工程化、到产品、到商品一整套流程。”江涛表示。

在认知智能领域怎么让机器能理解、会思考?国家唯一的“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也设在科大讯飞,又足以说明问题。

而在今年上半年,在世界顶级“认知智能”的挑战赛中,科大讯飞两项比赛结果均刷新了全球纪录,其中既包括通用任务比赛,也包括特定任务比赛。

江涛认为,科大讯飞多年来保持的高强度投入,才形成了诸多在全球非常领先的认知智能的成果。

据介绍,在运动智能方面,科大讯飞近年来与中科大工程学院的联合实验室,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AI仿真训练平台,可以让机器人、机器狗,在仿真的各种地形地貌去跑,比如有光滑的、小碎石的、有台阶的、水泥的、柏油的等等各种路面,让机器人在里面跌倒再爬起来。不断地通过在仿真系统的持续训练,把我们的算法持续地迭代,以利其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而不是环境稍微变一点儿就‘吧嗒’一下跌倒。”江涛表示,这个仿真训练平台的数据积累可以非常快,如果仅靠物理的机器人去跑去训练,积累会异常慢。

在仿真地貌当中漫山遍野地去跑的机器人当中,包括上万只四足机器人,而这其中就有科大讯飞一个多月以后即将发布的新品。

江涛在会客厅首次独家透露,在“1024开发者节”上科大讯飞即将发布的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新技术产品,就是特定场景下的“工业巡检四足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以深入到特定的工业环境当中,去检查是否有异常放电、气体泄漏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危险场景。“下一步我们逐步会进一步开发更多特定领域,解决特定问题的、端到端的机器人。”江涛表示。

据了解,“1024开发者节”是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的10月24日召开,到今年已是第六届。

“人形”机器人将有巨大无比的市场

本轮所迎来的机器人热潮中,最为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机器人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形态——人形。关注的同时仍不乏疑问,就是机器人为什么要用技术上、成本上要求更高的“人形”?这种形态是否非常必要?

“讲到机器人‘人形’的必要性,我们要回到今年年初,科大讯飞正式发布了‘讯飞超脑2030’的战略计划,这是一个跨度10年的、长周期的计划,最终目标是做出能够端茶送水的、能够亲情陪伴的家庭服务机器人。”江涛表示,而这种机器人,它必须是“人形”的,才能适应家庭这种环境。

据江涛讲,“讯飞超脑2030”的计划分三个阶段,总体策略是“沿途下蛋”,在过程中形成产业化的成果,用商业成功支撑持续研究。

第一个阶段大概两三年时间,将陆续推出“四足机器人”和“机器宠物”,时间点分别在今年年底和明年。

“当前看的比较清楚的是,‘四足机器人’有其独特价值。它具有天生的稳定性,经过比较好的训练后,在矿山、港口等比较复杂的环境下,比‘轮式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同时,相对于‘双足机器人’,其算法的要求又没那么高。”江涛判断,这个新形态会成为一个阶段内的主流。而“机器宠物”,则是能够就是能够亲情互动、陪伴小孩子成长的机器人。

在“讯飞超脑2030”的中期,科大讯飞即会推出“外骨骼机器人”,主要利好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套上“外骨骼机器人”,就可以行动自如甚至健步如飞。

“到计划的后期,‘人形’的家庭服务机器人条件就会逐步具备。”江涛预计,真正的家庭的“人形”机器人出来,那将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市场,可能比我们现在的汽车产业还大。

江涛指出,未来全球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下阶段中国要继续往前走,要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真正地用技术来提升生产力,只有这一条路。

“未来机器人在各个场景中,什么‘形态’最有利于发挥机器人的作用,市场自然会做出选择。”江涛表示,往前走的过程中,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是,社会、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当然,眼前的现实是“软”“硬”两方面关键的瓶颈仍在,很多需要持续迭代。

江涛表示,“软”的部分就是机器人“脑”的部分,有的技术已接近使用,有的还有差距。

与硬件相关的技术比如人造肌肉,要想真正地像人的手这么灵巧,还要有新的技术突破。

传感器方面,虽然声学传感器已经比较成熟,科大讯飞的麦克风阵列,已经可以给到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但是其他门类也还有很大差距。

“我相信只要有需求牵引,整个产业会不断地向前演进。”江涛如是表示。(央广资本眼)

编辑:岳玥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