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暑期文化和旅游市场延续火热势头,媒体报道量(包括各级各类报纸数字版、新闻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视频网站等综合来源)持续上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传云”大数据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相关报道量环比增长13.29%。

多地遭遇强降雨,文旅部门积极应对。7月底,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普降大到暴雨。当地文旅部门根据地方防汛应急预案,纷纷关闭景区、博物馆等文旅场所,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文旅部门积极应对强降雨的举措,减少了暴雨洪水灾害风险,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赢得网友一致好评。

高品质文艺展演活动丰富暑期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文化和旅游部近期举办多场文艺展演活动,以多样的艺术形式、精湛的艺术水准、精心的现场展演,为广大民众献上了艺术盛宴,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艺精品的需求。在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上,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70个优秀舞蹈节目和13部舞剧、舞蹈集中亮相,展现我国近年来舞蹈艺术全面发展、精品层出不穷的态势。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上,来自中国和俄罗斯、南非等1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27个艺术团体演出28部优秀剧(节)目,以舞为媒、以舞会友,有效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艺交流和民心相通。第十二届中国儿童戏剧节通过多省市联动办节和“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方式,汇聚国内外24家儿童戏剧团体的展演剧目41台、演出262场。线上首设的“国际优秀儿童戏剧展演”,邀请来自日本、荷兰、以色列等7个国家的8部剧目进行公益展播,为广大儿童和青少年观众奉献了丰盛的戏剧大餐。

暑期文化市场持续火热,营业性演出成为拉动文旅消费新引擎。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供给需求旺盛,市场活跃,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9.33万场,同比增长400.86%;演出票房收入167.93亿元,同比增长673.49%。各类沉浸式演艺、互动式演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和各地景区的旅游演艺项目成为消费热点。数据显示,6月至7月,“音乐节”相关旅游搜索热度环比涨幅达到460%;7月至8月,大中型旅游演艺项目累计将超300个,预计可接待观众超1500万人次。同时,演出形成的聚合效应凸显,直接带动区域客流增长和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一系列消费,成为拉动地方文旅消费的新引擎。

暑期旅游市场延续“供需两旺”增长势头。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同比增长63.9%;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花费)2.3万亿元,增长95.9%。暑期旅游市场延续“供需两旺”增长势头,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旅游消费订单较2019年同期翻倍增长,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长线游增幅较大。携程数据显示,暑运前五日长线游订单较6月增幅64%,旅客出游半径、出游天数大幅度拉长。二是国潮IP主题景区大受欢迎。陕西、河南、四川等地传统文化元素的国潮IP主题景区迎来大量客流,大唐不夜城、吉林长春动植物公园“梦幻西游季·夜游动物园”夜游活动因其强参与感、互动性的沉浸式体验,显示出强大吸引力。三是“慢节奏”“沉浸式”的“城市漫游”成为年轻人城市旅行新时尚。北京的亮马河、上海的武康路、广东广州的永庆坊、四川成都的玉林路等文化底蕴深厚、街景丰富、烟火气浓厚的城市街区成为年轻游客的首选。四是出境团队游平稳有序增长。伴随团队出境游的逐步恢复,7月的暑期境外旅行热度较6月同期环比上涨165%。受签证预约办理及航班恢复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短线出境游的热度超过长线出境游,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成为热门出境游目的地。此外,伴随旅游市场全面回暖,黄山旅游、丽江股份、三峡旅游等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实现扭亏为盈。

主管部门大力治理旅游乱象,规范市场秩序。进入暑期以来,文化和旅游市场乱象频发,部分景区摆渡车宰客、景区停业整顿一天再次营业等管理问题,云南旅游团强制消费等欺客宰客行为,价格虚高、猛涨等价格违法行为,“黄牛”、第三方平台违规囤票倒票等门票问题,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突发火灾等安全问题,引发网友关注。对此,文化和旅游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暑期旅游景区开放管理水平的通知》,明确提出优化预约管理、强化弹性供给、推动产品创新八方面举措,进一步提升暑期旅游景区开放管理水平。

“村超”“村BA”持续火热、北京优化景区门票预约服务获网友点赞。近两月,“村超”“村BA”持续火热“出圈”,不仅吸引当地群众广泛参与,还吸引众多外地游客慕名前往,有效带动当地文旅消费,成为通过乡村赛事促进文旅农体融合发展的典范。今年以来,在“村超”“村BA”带动下,湖南汨罗龙舟赛、海南文昌“村排”、陕西宝鸡“百合杯”乒乓球赛持续引发乡村体育赛事热潮,深受当地群众和游客喜爱。随着暑期来临,北京各大热门景区门票供不应求、预约难问题逐渐凸显。对此,故宫、国家博物馆、天坛、颐和园等景区通过扩大门票供给量、将预约时间从零点优化到下午或晚上、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得到广大网友点赞支持。

景区摆渡车宰客、“研学游”乱象、“猛男餐厅”低俗表演等乱象,引发网友广泛批评。部分景区通过车票与门票捆绑销售、摆渡车分几段乘坐等方式变相宰客,引发游客不满。景区摆渡车是为了方便游客游览而设立,如果将“载客”变成“宰客”,虽然短期会增加营收,但长此以往,无疑会堵了景区自身出路,不利于行业良性发展。同时,进入暑期,“研学游”持续火热,但与此同时“花6000元在清北门口拍照打卡”“故宫探秘变景山俯瞰”等事件暴露出来的虚假宣传、价格虚高、“游而不学”等问题也引发批评。“研学游”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重点在于“研学”而非“游”,那些打着“研学”旗号行“生意”之实、忽略教育意义的所谓“研学游”,完全偏离了“研学游”的初衷,迟早要被游客抛弃。此外,云南西双版纳“猛男餐厅”因为雇佣多名男性演员进行“辣眼睛”的低俗表演,引发网友批评。旅游地区餐厅通过文娱表演增加人气、吸引客流无可厚非,但无论如何,营销不能突破公序良俗的底线。对此,有关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避免更多商家跟风效仿。

非博物馆官方导览视频讲解、多家青旅商家拒绝35岁以上游客入住等引发争议。日前,国家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文博场馆针对馆内社会讲解出台管理措施,明确规定未经许可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但不少观众却通过网上导览类讲解视频跳过规定,引发网络争议。有人认为,网上讲解虽可避免干扰博物馆参观秩序,但其可能存在传播错误知识、曲解策展理念的硬伤,对此应加强管理。也有网友认为,要想解决非官方导览类视频讲解问题,需要文博机构以更多创新方式满足参观者旺盛的需求。此外,北京多家青旅商家以“年龄大的上下床不安全,容易出事”“不同年龄段的客人生活习惯不一样、不方便管理”等为由,拒绝35岁以上消费者入住,引发网络争议。有人认为,青年旅社限制年龄的规定是对中年人的歧视;也有人认为,青年旅社面向的群体本就是青年人,有年龄限制无可厚非。作为公开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商家,应着重思考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服务,满足不同需求,而不是以年龄为限来“挑客”。

编辑:张泽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