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11月17日消息(记者褚夫晴)日前,由张黎明创新团队研发的伞型移动共享充电桩在滨海新区惠安里社区试点应用,为社区居民绿色出行提供了新选择。
充电桩刚刚通电,安装期间一直在旁边等待的新能源车主李先生就迫不及待地尝鲜体验。好奇的李先生将自己新能源车停到新充电桩旁,从“伞”上拖下充电枪,拿下充电枪插入爱车充电接口,简单手机扫码操作后,充电设备即刻开始给车辆源源不断地输入电能。
随着新能源车快速普及,在不少小区里,充电桩安装难、燃油车占位、飞线充电隐患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了破解老小区充电难问题,国网天津滨海公司张黎明创新团队于2022年9月启动研发门型移动共享充电桩,经过3年时间已经在惠安里等25个老旧小区推广应用,有效缓解了停车与充电冲突。然而,团队在推广中发现,“门型桩”充电桩要求车位连续且规则排列,对于一些因地而停、空间狭小、排列极不规整区域,仍存在服务盲区。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拿出适应能力更强的解决方案。”张黎明介绍,针对这些更为复杂的场景,2024年年初,团队再次开展技术攻关,从悬吊的洗车枪结构中获得灵感,创新性地提出了“伞型”共享充电桩设计理念,其最大特点在于采用了悬臂可旋转结构,充电终端如同雨伞的骨架般灵活伸展,能够有效覆盖传统充电桩难以触及的不规则车位,真正实现了“走空不走地”,将宝贵地面空间留给停车,极大地盘活了社区的稀缺空间资源。
除了覆盖范围拓展,伞型移动共享充电桩在设计与施工上也展现出显著优势。它聚焦轻量化与模块化一体化设计,整体结构更为紧凑。施工过程中,团队秉承“微改造、少土建”原则,大幅减少了对路面的破拆和恢复工作,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也使施工速度更快、环节更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为在空间和设施条件本就复杂的老旧小区快速推广普及提供了可能。
“此次伞型移动共享充电桩在惠安里小区的成功试点应用,与早前投入使用的门型移动共享充电桩共同构成了协同覆盖体系,形成了服务老旧小区充电需求的‘组合拳’,有效补位了服务盲区。”张黎明表示,居民试用一段时间后,团队将进一步针对群众意见和使用问题,继续创新改进,然后向更多有需要的老小区复制推广,让帮助老旧小区新能源车主实现“回家充电”的“暖心工程”体系更完善、居民更受益。
大力推广移动共享充电桩的同时,国网天津滨海公司为优化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参与了天津市《天津市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技术标准》的发布,系统规范了公共充电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技术要求,并促请滨海新区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居民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作为天津市首个系统性推进居民区充电设施建设管理的政策文件,通过构建高效联动的服务机制,为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