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10月19日消息(记者周思杨)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下称“农交会”)期间。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全面展示吉林畜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与数字化追溯体系方面取得的成果,桦甸金牛受邀在大会核心活动“强农论坛”环节中分享“吉林经验”。

一个在黑土地上养了三十多年牛的“女牛倌”——吉林省桦甸市金牛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淑红在“强农论坛”活动中进行主旨发言。她表示,回顾“桦牛”三十年品牌发展之路,其成长离不开“三个根基”,正是这三大支柱,让品牌在农业领域站稳脚跟,成为联农带富的重要力量。

科技破局,筑牢品质根基

二十多年前,本地黄牛生长慢、价值低,农户养牛仅能赚“辛苦钱”。她深知,无科技托底,品牌便是“空中楼阁”。2000年前后,“桦牛”联合长江学者吕文发教授团队,以延边牛为母本、西门塔尔和安格斯为父本开展三元杂交选育,奠定品种基础。此后,品牌持续推进科技升级,引进智能化管理系统、粪污资源化利用系统,搭建可视化信息平台。历经多年“科技长征”,每头牛平均增重300斤,肌内脂肪沉积率提高20个百分点,饲养成本降低30%以上,养殖效益翻两倍多。科技,成为“桦牛”品质的核心支撑。

标准筑基,夯实信任底气

好品质需靠标准赢得消费者信任。“桦牛”牵头构建覆盖“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养殖端,牛食用优质牧草与精细谷物饲料,饮用长白山泉水,牛舍温湿度严格把控;屠宰端,操作规程一步不落;加工端,每块牛肉可追溯至具体牛舍与饲料批次;销售端,通过冷链配送与无忧售后保障消费者权益。凭借严苛标准,“桦牛”先后获评“国家畜禽标准化示范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桦甸黄牛肉”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并入选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联农带户,传递民生温度

“品牌强农”的核心是让农户增收。“桦牛”在政府支持下,探索“龙头企业+协会+联合体+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多元合作模式。通过订单养殖、保底收购,让农户养牛“有底气”;开展技术培训、教育帮扶,让农户养牛“有本事”;推行产业分红、利益共享,让农户养牛“有赚头”。截至目前,品牌已带动1.5万余户农户加入养殖体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000多人,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

吉林省“千万头肉牛工程”为产业发展提供沃土,“桦牛”亦是政策受益者。去年肉牛行业遇“寒冬”,依托政府72.24万元奖补资金与吉林农信1500万元“信用+肉牛活体抵押”贷款,品牌不仅稳住1.8亿元产值,还保障了域内33万头肉牛养殖量。

“只要扎稳黑土地,做实品质、做响品牌、带动乡亲,把品质做扎实、把品牌做响亮、把乡亲带起来,就一定能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与联农带富的‘金牛’。”潘淑红说道。

编辑:褚夫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