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9月10日消息(记者褚夫晴 实习记者王灵鑫)秋季是寒暑交替的季节,气候干燥、冷暖多变,昼夜温差大,容易引发季节性疾病。近日,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季节与健康”(秋季)新闻发布会,4位卫生领域内的专家就市民关心的预防秋季常见病、秋季养生、治疗调护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流感等问题进行科普并答记者问。

防秋病:增强免疫是关键

近期,学校陆续开学,这是帮孩子快速适应校园生活、预防秋季常见病的关键时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医学中心主任郑秀荣表示,家长应帮助孩子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做到早餐营养均衡、饮食多样化,并鼓励孩子每日进行至少1小时的户外活动,以增强免疫力。

对于常见的感冒、流感、支原体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家长应注意防范,密切观察孩子症状,如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或呼吸困难的情况须及时就医。秋季腹泻也需引起重视。此外,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陪伴与沟通,关注孩子情绪变化,避免因开学适应障碍引发心身反应。

顺秋时:中医养生有良方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王贤良从中医角度指出,随着暑湿的消散,“燥”逐渐成为秋季主气。肺喜润恶燥,容易使人感觉鼻干、咽干,所以饮食上应注意润燥生津。此外,秋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秋分时节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低,且人体的气血内收,体表阳气变弱,还是应该注意保暖,随着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尤其是老人、幼儿和体弱多病者,不要过度追求“秋冻”,尤其要注意防范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护心脑:科学防控避风险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马春潮强调,秋季是心脑血管病高发季节,像老年人、“三高”人群、不良生活方式者、有家族史者及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要保持警惕,注意潜在危险。

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戒烟戒酒、稳定情绪,并注意头部及颈部保暖。同时,管理好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疾病至关重要。高危人群宜每半年至1年进行一次相关体检。一旦出现突发头痛、口角歪斜、肢体麻木等心脑血管意外征兆,须立即就医。

防流感:接种疫苗正当时

秋季进入流感高发期,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丁亚兴表示,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其传染力强、症状明显,更易引发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我国北方地区流感流行期一般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建议市民在9至10月完成接种,以便在流行高峰前获得免疫保护。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孕妇及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尤其应当优先接种。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感染、降低重症风险最有效的方式。广大市民要尽早行动,及早防护,安心度秋。

专家们提醒大家要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重视疾病预防和早期干预,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共同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编辑:韩雨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