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是文明的摇篮,也是发展的血脉。从中国的海河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从乌兹别克斯坦的锡尔河到埃及的尼罗河,从欧洲的多瑙河到阿联酋的迪拜河——河流奔流不息,跨越山海,串联起不同的国度与文明,汇聚起一座座能源丰碑。中国能建天津电建(以下简称“天津电建”)用匠心与担当,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广袤土地上,刻下深深印记……

海河:津门脉动的能源印记

当海河的晨雾轻抚电厂的吊臂,这座“地当九河要津”的城市正将“津”字招牌的火种播撒向世界。

在天津电建的企业展厅里,一组数据诉说着它的成长轨迹:1958年远赴蒙古援建苏赫巴托热电厂,现已走向33个国家的建设现场,累计承建30台百万千瓦级机组,装机总量突破1000亿瓦,斩获6项鲁班奖、20项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海河不仅孕育了天津电建“奋起争先、严谨实干”的文化,更见证着亚洲首台H级燃气轮机在军粮城电厂的启动,将天然气转化为清洁电力;北疆电厂的海水循环经济模式,让每度电都带着渤海的咸鲜气息;从1964年清河街14号的初创,到如今ENR全球承包商250强,海河的潮汐始终与天津电建的脉搏同频共振。

如天津电建党委书记、董事长许栋所言,天津电建用钢铁与电流编织纽带,让“津”字招牌的声浪涌动上合组织成员国的能源动脉,以“中国建造”的工匠精神,奏响和而不同、和谐共处,和合共生、合力发展的强音。

印度河:文明长河的绿色跃迁

印度河自雪域高原奔涌而下,冲积出巴基斯坦的沃野粮仓,天津电建让电站与恒河平原共谱新篇,奏响“绿色能源丝绸之路”的乐章。

这里有“中国速度”的传奇。

中巴经济走廊首个能源项目萨希瓦尔电站2号机组提前两个月完成168小时试运行,创造“22个月零8天投产”的行业标杆。巴基斯坦电力部部长在投产仪式上不禁感慨:“这是巴基斯坦电力建设史上的奇迹。”项目还摘得巴基斯坦“年度卓越环境奖”、国优金奖。

亚洲首台9H级燃机必凯项目仅17个月实现并网发电,铸就无惧风雨的“电建铁军”。亚洲最大9H级燃机工程百路凯项目,仅31天完成机组性能试验,开创9HA型燃机最短安装工期世界纪录,彰显中国企业在高端能源装备领域的硬核实力。

这里是“中国精度”的见证。

在塔尔沙漠边缘的胡布电站,天津电建工程师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将汽轮发电机基座安装精度控制在0.5毫米级;42216道承压焊口无一泄漏,相控阵检测技术填补巴基斯坦行业空白,获国际工程管理大奖。项目每年供应90亿度电力满足400万家庭需求,占巴基斯坦全国用电增量的18%。

驱动绿色转型,锚定生态坐标。这不仅是电力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跃迁——天津电建承建项目不仅是“友谊工程、民心工程、样板工程”,更让“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助力巴基斯坦在能源自主与低碳转型中迈出坚实步伐,让文明长河奔涌向更可持续的未来。

多瑙河:“和”文化纽带与蓝丝带地标

多瑙河如蓝色丝带横贯欧洲,与多瑙河的航运信号灯遥相呼应。这里没有烟囱与浓烟,只有清洁能源与巴洛克建筑的相映成趣。

这里,有合作的突破。

多瑙河畔,塞尔维亚潘切沃市160兆瓦联合循环电站的汽轮机正发出平稳的运转声。这座横跨欧标与塞标的能源枢纽,从资质获取阶段就创造了奇迹——作为塞尔维亚重点能源建设项目,潘切沃项目集欧标、塞标于一体,可为当地工厂提供高、中、低三种压力等级的蒸汽和工业用电,多余电能送入塞尔维亚电网,成为引领时代的多瑙河畔“新地标”;时任天津电建塞尔维亚潘切沃项目部商务经理丁世礼与属地员工尼古拉组成的“寻才小队”,三个月内走访53名塞尔维亚工程师,最终创造中国企业在塞资质审批最快纪录。

这里,有最美矿山。

2021年10月,天津电建参建的丘卡卢·佩吉铜金矿项目举行投产仪式,这也标志着中塞“一带一路”重要合作项目正式启航。此前,百年矿城正在经历着转型的阵痛,天津电建承接矿山项目后,完成磨矿车间土建工程和110千伏变电站建筑安装,选矿废水回收率达95%以上,尾矿库复垦区种植的松树已长高至3米。这个世界级超大型铜矿项目采用中国技术建成塞尔维亚“首座现代化绿色矿山”,也使其成为世界级超大型高品位铜矿。

这里,有欢声笑语。

属地员工尼古拉在家表演“宋代点茶”“绘鼻烟壶”“编中国结”,回忆着作为优秀员工到中国的所见所闻。

天津电建援建的社区足球场,如今已成为当地青少年的乐园。属地员工米兰的手机里存着他的儿子在社区足球场踢进制胜一球的瞬间。“中国朋友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更带来了对生活的热爱。”米兰说道。

以水为媒,和合共生。天津电建以和谐共赢为纽带,以绿色创新为底色,让多瑙河的蓝丝带串联起中塞两国的友谊与梦想。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流,见证着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更承载着文明互鉴的软实力。

锡尔河:中亚绿洲的能源“合”作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锡尔河平原,天津电建承建的两座现代化能源工程正重塑中亚能源格局——锡尔河二期1600兆瓦联合循环电站与1吉瓦光伏项目,以“合”作之笔,在绿色丝绸之路上书写中国-中亚合作新篇。

锡尔河二期电站作为中亚最大联合循环电站,搭载世界先进J级燃机“心脏”,联合循环效率突破60%,年发电量达120亿千瓦时,年省天然气11亿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220万吨,相当于植树1.2亿棵。

面对乌兹别克斯坦、美、中、德等8类标准的融合挑战,技术团队开发“标准转换矩阵”,将1200余份图纸属地化转换,通过“三审三查”机制使图纸通过率从65%跃升至92%。“AI+人工”双巡检模式更实现连续500天零安全事故,打造国际化“绿能枢纽”。

沙漠之上,1吉瓦光伏项目的蓝色板阵如纽带铺展。

作为中国-中亚峰会后首个大型新能源项目,575瓦单晶组件与平单轴跟踪支架精准捕光,创新“板上发电、板下牧草”模式让植被覆盖率从5%升至35%,濒危物种重现沙丘。“这些‘蓝色板板’能种出草来!”牧民萨迪克的赞叹道出生态奇迹。当地居民古尔诺拉也感慨道:“中国企业在荒漠建起绿色基地,这是伟大奇迹。”项目彻底解决偏远地区断电难题,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

从“技能输出”到“能力共建”,民心相通的“软基建”同步推进:“焊接星火计划”培训属地农民取证,中方焊工“师带徒”让属地焊工持证率达85%,效率提升2倍;乌籍协调官马克赛特推动中外管理配比2比1,塔吊司机属地化率83%,项目创造1600个岗位,带来1.4亿美元税收;天津电建捐建的光伏科普教室培训青年1200人次,为5所学校安装太阳能系统惠及8000名师生。

锡尔河畔的“合”作故事,既有技术标准的兼容并蓄,更有民心相通的温暖共鸣,在中亚绿洲上,中国与中亚国家正以绿色能源为纽带,共绘可持续发展的美好蓝图。

尼罗河:千年灌区的转型“代言人”

繁忙的尼罗河如纽带挽起丝路,卢克索神庙倒影与阿斯旺大坝轮廓共绘历史长卷。从开罗驱车向北,尼罗河三角洲的绿洲上,一座座高耸的输电铁塔牵引电线跨越河道——这是天津电建承建的埃及EETC500千伏输电工程,正为千年灌区注入转型动力。

“拉闸限电的日子已是过去!”当地人对这些铁塔赞不绝口。工程新建15条500千伏同塔双回线路共1210公里,覆盖人口稠密的三角洲与尼罗河沿线,为3座新建电站搭建电力输送动脉。天津电建完成122.8米高的跨河铁塔、223吨重的塔基建设任务,创造非洲同类工程纪录。

为守护生态,项目创新“空中架线”技术,减少80%河道开挖,候鸟迁徙期设生态观测点,红外相机记录着鸟类与铁塔的和谐共处。但建设之路布满挑战:夏季铁塔温度达60℃,沙暴与酷暑轮番侵袭。中埃建设者错峰施工,凌晨三四点便奔赴工地,沙漠因建设者的身影而热闹。无人机架线的“绝技”,常引来村民驻足围观。

从中国师傅带徒到埃及员工独立施工,项目循序渐进培养本地人才。数十名埃及工程师赴华培训,大批技术骨干成长起来。埃及青年瓦力德的蜕变便是缩影:从工地翻译成长为技术主管,他编写的《中埃工程术语手册》成为沟通桥梁;征地遇阻时,他带中国同事修复当地学校,打动农场主萨拉赫促成工程推进。如今,瓦力德已在天津安家,成为尼罗河与海河的“融汇点”。

当海河的涛声与尼罗河的朝阳在铁塔上相遇,两条文明长河完成跨越时空的握手。在这片灌溉了千年文明的土地上,中国建设者用技术与担当,让尼罗河灌区的转型故事里,既有“中国精度”的工程品质,更有“民心相通”的温暖注脚,续写着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迪拜河:沙漠奇迹的“脉动”密码

迪拜河两岸,传统市集的香料气息与哈利法塔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

中国技术正为这座石油之城注入转型动能——河畔的双燃料电站昼夜稳定运行,数千块定日镜将阳光转化为永不间断的电力。中国能建天津电建在这里铺就的“去石油化”之路,让沙漠明珠在清洁能源中焕发新彩。

波斯湾畔,迪拜哈斯彦双燃料电站这口“鸳鸯锅”正在汩汩运行。面对燃煤与天然气双燃料特性差异的世界级难题,天津电建团队创新通过全三维建模,精准匹配两种燃料的炉膛尺寸与受热面布置,集成低氮燃烧、SCR脱硝等高效减排技术,副总工程师程昆带领团队研发的“液压提升技术”与“多段提升”工法,大幅降低高空作业风险,让锅炉安装精度达到同类机组最高水平。

这座电站处处彰显“中国元素”。10座灰库同轴对称寓意如意吉祥,世界最大封闭煤厂形似京派“条形胡同”,延续四合院文化基因,集成水岛将各类水处理系统精巧布局,既独立成区又内外相通。从投资、融资到设计、建造,全链条中国力量的注入,让项目成为中阿合作的典范。

俯瞰沙漠,占地相当于6000个足球场的世界最大迪拜光伏光热项目更显壮观。21200组集热器单元鳞次栉比,通过储热技术实现24小时稳定发电,为全球“碳中和”提供示范样本。但是,天津电建要完成254400支集热管的焊接任务,堪称“针尖上跳舞”。传统人工焊接合格率低、效率差。焊接班负责人王海柱带领团队采用自熔技术省去焊材,独创“集中充氩法”实现整体密封充氩。氩弧自动焊工艺的全面应用,使焊口无损检测一次合格率高达99%,远超行业标准,赢得业主“中国功夫了不起”的赞叹。

如今,这片沙漠正焕发新生。镜下渗出的清洗水滋养出零星绿草,200多棵树木被精准移植保护;32万户家庭灯盏通明,年减碳160万吨。迪拜河畔的电流脉动,不仅是沙漠奇迹的密码,更是中国与中东在绿色转型路上的合作强音。

海河潮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控制室跳动的数字,是不同文明对话的密码;流淌的电流,是“天”作之“合”的脉动。天津电建向世界发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文明互鉴之光必将照亮发展新路。(来源:中国能建天津电建)

编辑:韩雨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