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亚腹地的乌兹别克斯坦,广袤的锡尔河平原上,两个现代化的能源工程正悄然改变这个中亚构架的能源格局:中国能建天津电建承建的两个能源“明星”工程——锡尔河二期1600兆瓦联合循环电站与尼松500兆瓦光伏项目。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这两个项目不仅为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更折射出中国-中亚合作机制下“共商共建共享”的时代内涵。
破解“发展之渴” 构建上合框架下的绿能矩阵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人口第一大国,也是传统能源依赖型经济体。长期以来,该国电力供应高度依赖煤炭与天然气,其中天然气发电占比超60%,但电网调峰能力不足、可再生能源占比低的问题始终制约着经济转型。随着相关发展战略的推进,乌方明确提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15%、电力供应可靠性提升至99.9%”的目标,能源结构优化与供应保障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命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能建天津电建的落地项目精准回应了乌方的迫切需求。锡尔河二期项目是中亚最大的联合循环电站,其采用的世界先进J级燃机技术,如同为电站安装了一颗强大的“心脏”,使联合循环效率轻松突破60%大关。这一卓越的性能,预计让电站年发电量高达120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省11亿立方米天然气,减少2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植树1.2亿棵,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该项目由国际资本联合投入,严格执行IFC标准及乌兹别克斯坦、美、中、德等多国规范,参建人员来自10余个国家,携手打造出一个完全国际化的“绿能枢纽工程”。
200公里外,尼松光伏项目正依托当地丰富的光照资源,以603.5兆瓦直流侧容量、1.2容配比的“超配”设计,展现出独特的魅力。项目采用575瓦单晶双面组件与平单轴跟踪支架,为太阳能捕获系统安装敏锐的“眼睛”,能够精准捕捉每一缕阳光。首期200兆瓦已取得ECOD证书并顺利进入商业运营,为当地带来了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助力乌兹别克斯坦加速实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25%”的宏伟目标,为该国的绿色转型插上了翅膀。该项目为2023年中亚峰会上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与中国企业家圆桌会议见签项目,对推动中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绿色合作发展意义重大。
锡尔河清洁火电与尼松光伏项目相辅相成,共同为乌兹别克斯坦新增超2200兆瓦电力供应,相当于该国当前总装机量的15%,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电力短缺问题。同时,它们创造了2500个建设岗位与120个永久性就业机会,真正实现了“共商共建共享”,成为中乌合作的典范。
拿出“履约硬招” 六大维度解码工程极限挑战
在乌兹别克斯坦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天津电建面临“高温、高尘、高风险”的三重考验。项目管理团队凭借“技术创新+属地化运营”双引擎,拿出一系列“履约硬招”,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交出了优异答卷。
锡尔河项目所在地的夏季地表温度能够升至40℃以上,冬季气温则下降至-15℃以下。面对“冰火两重天”的环境,锡尔河项目团队采用“动态施工日历”,夏季实行“早晚作业+午间休整”模式,巧妙避开高温时段,同时储备工业风扇与降温冰块,为施工人员和设备送去清凉;冬季对设备进行“棉被+电热毯”包裹保温,混凝土浇筑时掺入防冻剂并采用蒸汽养护,确保不受低温影响。针对光伏设备需面对大风考验的现实,尼松项目采用“天双”跟踪系统,其六维方圆主梁抗弯抗扭强度提升30%,近0度大风保护策略可使组件在45米/秒风速下保持稳定,即使在-20℃至60℃的极端温差下,也能正常运行。
乌兹别克斯坦作为双重内陆国,物流运输成为工程建设的一大难题。90%的物资需跨境运输,漫长的路线和复杂的手续,如同重重关卡影响项目推进。为解决这一问题,锡尔河项目秉持“集中清关、效率清关”的原则,以公路+公路“顺丰快递”模式和公路+铁路“批量送达”模式,以现场建设保税区为中心,探索出“落货+清关+使用”的运转流程,将本地的“一车一清”变为“一片一清”,公路运输平均成本几乎与铁路运输成本相等,创造了20天内清空新疆口岸5000吨货物的纪录。与此同时,项目针对大型设备吊装,创新采用模块化拼装工艺,将余热锅炉受热面分解为28个单元吊装,效率提升40%,成功克服了设备短缺的困境。
此外,锡尔河项目建设需要同时满足乌兹别克斯坦GOST标准、美国ASME规范、德国DIN工业标准等8类要求。不同标准之间的差异,如同复杂的迷宫,项目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合规风险。为了应对这一难题,项目技术团队开发标准转换矩阵,将1200余份图纸转化为属地化版本,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标准,同时,建立“三审三查”机制,通过层层把关,将图纸通过率从65%提升至92%,并创新应用“AI+人工”双巡检模式,通过无人机热成像监测设备温度,智能安全帽实时定位人员位置,实现连续500天零安全事故。
针对乌兹别克斯坦当地技工短缺的情况,项目管理团队联合业主开展“焊接星火计划”,积极组织附近村镇农民赴布哈拉培训取证。培训合格后,安排中方焊工“师带徒”,手把手传授技艺。目前,项目属地焊工持证率达85%,人均效率提升2倍,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的属地焊工队伍。
在锡尔河项目中,数字化技术正在得到充分应用。项目团队部署的BIM+GIS数字孪生平台,如同一个智能大脑,实时监控16个施工区域进度,通过“4D进度模拟”提前预警偏差,将土建转安装的衔接周期缩短15天,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应用焊接机器人完成3万米管道焊接,减少人工50人,缺陷率降至0.3%,实现精准高效施工;尼松项目搭载的AI清洗机器人,如同勤劳的清洁工,可在沙尘暴后2小时内完成组件清洁,配合双面组件优化设计,发电增益达18%。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天津电建注重文化融合,聘请乌兹别克斯坦籍HR马克赛特为协调官,推动中方与属地管理人员配比达2比1,塔吊司机属地化率达到83%;通过开展双语培训、设立属地员工晋升通道,让属地员工感受到尊重和认可。同时,天津电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卡什卡达里亚州捐建光伏科普教室,培训当地青年1200人次,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新能源的窗户;开展“绿电点亮校园”行动,为周边5所学校安装太阳能供电系统,惠及师生8000余人,用实际行动温暖了当地民众的心。
推动“美美与共” 提升品牌国际化运营水平
蓝巢服务世界,世界分享蓝巢。从乌兹别克斯坦的锡尔河二期电站到尼松光伏项目,天津电建通过“技术输出+模式创新”,投身当地能源建设,积极塑造有责任、有担当、有温度的中国企业品牌形象。
天津电建采用从设计、采购到施工一体化的EPC模式,在锡尔河项目中将三菱M701JAC燃机安装精度控制在0.1毫米级,创造了同类机组安装最快纪录,展现了“有能力、可信赖”的企业形象,实现了“设计-制造-安装”无缝衔接;大力开展属地化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培训属地焊工、电工等技能人才,提升项目用工属地化率,部分人员已进入当地电力企业核心岗位,促进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实现了从“技能输出”到“能力共建”的转变;将国内绿色施工技术清单与国际标准融合,在锡尔河项目中推广电动工作平台替代脚手架,减少钢材消耗数百余吨,同时余热锅炉加装脱硝装置,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在50毫克/立方米以下,优于欧盟标准。
天津电建创新“国别风险地图”,密切关注和动态分析乌兹别克斯坦税收政策、外汇管制情况,通过与当地律所合作,将许可办理周期从90天压缩至45天,并采用“信用证+保函”组合融资,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此外,天津电建尊重当地文化习俗,通过开展汉语角、足球友谊赛等活动,促进中方与属地员工的交流,让不同文化碰撞出友谊的火花,营造和谐氛围,推动民心相通。
站在中亚大陆的能源版图上,锡尔河二期燃机项目的施工机械正在轰鸣,尼松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两个项目的成功,不仅为乌兹别克斯坦解决了能源之渴、发展之需,更以天津电建“高质量共建”的实践,为中国-中亚合作机制注入了新的内涵。
未来的中亚,必将是一个能源互联互通、绿色转型加速、民生福祉提升的区域。天津电建的实践证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是简单的“工程输出”,而是以“共商”凝聚共识、以“共建”激发活力、以“共享”实现共赢的文明对话。这种对话,终将超越基础设施的物理连接,升华为不同文明间的互鉴与共生。(来源:中国能建天津电建)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