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渤海之滨的天津,作为近代北方金融枢纽,血脉中流淌着百年商埠的金融基因。1949年新中国初立,百业待兴,金融体系亟待重建。1950年,天津率先在北郊区(今北辰区)天穆村、南郊区(今津南区)周辛庄等地试办新中国首批农村信用合作社,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解决了万千农户的资金短缺问题,为初生的农村集体经济注入了金融活水。那些身背褪色帆布挎包的信贷员,怀揣账本、算盘和油纸包裹的钱币,行走在霜冻的田埂与泥泞的乡道,形成了天津农商银行在津沽大地上最初的定格。
星火初燃:阡陌间的信用创造
城乡交织的图景里,天津农信社的根悄然扎进市井烟火与田间地头。田野中,以鸡蛋抵息、麦种为押,烟盒写就的借据,叠起最朴素的民间信用——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契约,正是“挎包时代”最生动的注脚。阡陌间,小额借款的及时雨,维系着街坊邻里的日常所需,淌进了静海铁匠炉火映红的工坊,浸润了宝坻蒜农辛劳耕耘的田垄……1955年,天津市125家信用社如根系般蔓延,织就了“乡乡有社”的网络。
时代浪潮下,农信社命运跌宕。1959年,受管理体制调整影响,农信社发展一度面临挑战。当撤并的风声传到城乡田野,大批储户涌向信用社取款。老信贷员们徒步跋涉几十里调运现金,通宵达旦地站在条凳上,亲手将钞票递还给乡亲。危难时刻,这份“一分不少”的承诺,稳住了农信事业的根基,也是天津农村金融发展之路上经久不衰的时光密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信社发展逐渐回归正轨。1980年1月末,全市农民在信用社的储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达到1.32亿元,天津农信正式迈入“亿元时代”,平均每个农民在信用社存款37元5角2分。这些沉甸甸的数字,是农民兄弟投给农信社的一张张“赞成票”。
聚势革新:城乡复苏的金融引擎
2000年9月22日,天津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首批省级信用联合社,确立了“立足社区、面向农户”的经营宗旨。过去网点分散、各自为营,乡亲们办笔跨社的汇款,要揣着现金辗转几个网点,费时又费力。联合社成立后,一举打通了网点之间的结算壁垒,“帆布挎包”的身影逐渐融入明亮、功能齐全的玻璃网点,以往需要跑几趟、等几天的业务,变成了在一个窗口、几分钟内就能轻松办结,办理业务变得前所未有的安全、便捷。
这一时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联合社积极拥抱技术创新。2002年10月,天津市农信机构计算机网络全线开通,2003年,天津市农信大额支付系统成功上线。同时,崭新的“吉祥”借记卡在乡村中普及,替代了厚厚的存折,成为乡亲们随身携带的“电子钱包”。服务升级与普惠金融的深化,改善了农民的金融服务体验,也转化为联合社稳健发展的强劲动能。2000年至2004年,全辖信用社总收入从9.56亿元一路攀升至29.95亿元,增幅高达213%,实现了收入的跨越式增长。
凤鸣津沽:两级法人的破冰之路
2005年6月30日,天津农村合作银行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省级农村合作银行,过去繁杂的163个小法人,整合为“1+12”的崭新架构,创立了“两级法人”这一天津模式。振翅欲飞的“凤凰”行徽,象征着涅槃与希望,将活力注入津沽大地。
这一时期,“挎包精神”有了新的落脚点,各级联社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作出积极探索,为村民们解决发展难题。在蓟县下营镇常州村,因交通闭塞,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蓟县联社利用“信用共同体”模式,累计发放2630万元贷款,支持村民发展“农家乐”旅店。2009年,常州村旅游业营业额达2000万元,实现纯收入800万元,村民的钱包鼓了,笑容也多了。在宝坻区方家庄镇马营村,宝坻联社与区、镇政府合作推出“兴营设施农业信用共同体”,向村里的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发放600万元贷款,一座座温室大棚铺展开来,为马营村的蔬菜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在宁河区,宁河联社深入猪场调研需求,向原种猪场投放3000万元升级改造款,为农夫种猪场提供500万元周转资金,有力推动了宁河区农村生猪生产行业的发展。
砺行致远:“老字号”的新内涵
2010年6月30日,在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和其他9家区县信用社的基础上,通过改制重组,天津农商银行正式成立。历经60载风雨的农村信用社完成了它的使命,以崭新的面貌——天津农商银行,踏上了全新的征程。
走过75载春秋,如今,天津农商银行已成长为扎根津沽、扶农助小的金融主力军,拥有5800余名员工,下设400家营业网点,并布设900余家金融服务站和900余家金融服务便民点,织就了天津市规模最大、触角最深的金融服务网络,是天津人民名副其实的“家门口的银行”。75年来,从老信贷员肩上的帆布挎包,到遍布城乡的网点与金融服务站,再到触手可及的手机银行与智能柜台,金融服务的形式不断丰富,但“挎包精神”所承载的深入基层、主动服务的内涵从未改变。
如今,天津农商银行荣膺“津门老字号”称号,既是里程碑,更是催征鼓。天津农商银行将始终铭记这份生于乡土、长于津门的信任,恪守“因农而生、伴农而兴”的初心,坚持做好“五篇大文章”,做细“四个善作善成”,做优天津特色金融,做实“十项行动”“三新”“三量”工作,坚持差异化经营、特色化服务、标准化流程、专业化团队、高效化运作、数字化赋能“六化”经营理念,全力推进业务结构优化提升、资产质量管控、风险合规管理体系正规化、经营管理质效提升“四大工程”建设,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不断开创农商银行工作新局面!(来源:天津农商银行)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