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7月11消息(记者褚夫晴)在天津的繁华街头,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招牌依旧醒目,那酥脆香甜的麻花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央广网发 企业供图)

从手工车间到智能工厂,从凭经验生产到数据驱动决策,这家创立于1927年的百年老字号,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焕新”。

“自今年7月1日桂发祥SAP生产制造系统上线以来,桂发祥建立起了智能化的生产数据中台,不仅实现面粉、油脂等核心原料的精准追溯,更构建起日维度的成本核算体系,为精细化管理和敏捷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字化抓手。”桂发祥股份公司数据中心主任朱勇杰介绍道,与全球企业管理软件巨头SAP的合作,使企业走上“腾云之路”。

传统困境:市场新风向,老字号如何破局?

“麻花还是那根麻花,但市场和消费者早已天翻地覆。”朱勇杰一语道破了老字号面临的困境。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传统食品行业面临着个性化需求爆发和供应链复杂度攀升的双重挑战。桂发祥早在1999年研发使用第一条电脑程控生产线,但面对电商平台实时波动的订单和全国化分销的库存压力,还有很多环节亟待调整。

“成本高、消费者需求多样化……这些问题迫使我们必须寻求新的出路。”桂发祥股份公司总经理龙剑表示,公司管理层决定踏上数字化转型的征程是毅然决然。然而转型过程中暴露的系统孤岛、数据治理、工艺标准化及组织变革等核心问题,曾让作为信息技术主管的朱勇杰千头万绪。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生产车间(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是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整合与治理。桂发祥同步引入了帆软数据分析系统,结合SAP生产制造系统等关键举措,整合生产、供应链、销售全链路数据,实现从“经验驱动”到“算法驱动”的跨越。“通过帆软系统,我们全面接入了多个业务系统,实现了多源异构数据的采集与治理。”朱勇杰说,同时在生产制造端部署SAP系统,让企业实现从原料溯源到终端服务的透明化管理。

多个数智化系统搭建起来的企业级数据中台,就像“数字神经中枢”,以“数据贯通、智能生产、流程优化、组织赋能”为主线,串联起老字号“血脉”更替的完整闭环。

数字赋能:生产工艺化,麻花飘“数”香

数字化转型并非简单的软件安装,而是涉及生产、供应链、销售等全方位的变革。麻花生产线上,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如何将老师傅的手法转化为数据?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制作技艺展示(央广网发 企业供图)

生产制造端升级优化势在必行——

从构建十八街麻花标准工艺路线着手,桂发祥在SAP中设定和面、醒发、搓条、油炸、包装等每道工序的标准工时、设备参数及质量检验点;

建立包含主料、辅料、包装材料的动态BOM(清单管理)库,支持根据原料库存、价格波动自动推荐最优配方组合;

在SAP APO模块部署高级排产算法,综合考虑设备产能、模具切换时间、订单优先级等因素,生成分钟级精度排产计划;

在SAP CO模块实施作业成本法,将车间折旧、能源消耗等间接费用分摊至具体作业中心(如油炸作业区、包装作业区),提升成本计算精度……

“基于历史数据建立成本波动基准线,当实际成本偏离基准值超过管控数值时,自动推送预警至生产、财务部门,支持快速响应。”朱勇杰告诉记者,通过成本异常预警,实时管控成本。

为了让老师傅们的手艺尽快与工艺技术适配,为非遗技艺“建模”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我们将联合高校,对麻花制作核心工艺(如搓条力度、油炸温度)进行量化建模,形成12项关键工艺参数库。同时,通过SAP与工业物联网集成,将工艺参数实时下发至生产设备,如自适应搓条机根据参数自动调整面团处理力度,确保产品一致性。”朱勇杰表示。

此外,SAP项目上线后,公司产品面向的客户“画像”将愈见清晰,未来利用数据洞察客户偏好,更加优化消费者的购买体验。

一根麻花的数字化之旅,折射出中国老字号突围的缩影。当桂发祥的老师傅们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流,与手中的面团共同呼吸时,传统与科技的融合已不再是一道选择题。

“SAP让我们在坚守匠心的同时,拥有了现代化的管理语言。”桂发祥股份公司总经理龙剑说,此次合作不仅是管理系统的升级,更是老字号发展范式的革新,“未来,企业将以数据为舟,驶向全球市场,让世界见证中国品牌的全新生命力与蓬勃活力。”

编辑:韩雨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