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4月30日消息(记者张强)4月30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结果揭晓,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天津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秀云获评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由巩金龙教授领衔,是碳中和领域国际一流的科研团队,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青年团队,坚持以“四个面向”为遵循,聚焦国家“双碳”战略,以自主技术打破丙烯工业“卡脖子”困局,用“人工树叶”革新能源结构,更以“青年挑大梁”的育人模式,不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团队历经上万次实验,成功开发出高稳定、无毒化的新型丙烯生产催化剂,实现了催化剂全生命周期的高效低能耗运行,为下一代烯烃生产核心技术奠定科学基础。如果说丙烯生产工艺的革新是解决当下“燃眉之急”,那么“人工树叶”则是面向未来的探索。走进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化工实验室,一片片泛着金属光泽的“人工树叶”正通过光电化学反应,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这项被《科学》杂志称为“领域里程碑”的技术,是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历时五年攻关的成果。他们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原理,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提升至国际最高峰值,实现了从太阳能驱动水制氢到二氧化碳制燃料的全链条突破。
天津大学刘秀云教授现任天津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药学院院长,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神经重症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先后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2022年)、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项目(2024年)、天津市杰青项目(2024年),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35人(亚太区)、强国青年科学家引领计划,以第一完成人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4年),获Wiley中国高贡献作者奖等荣誉。刘秀云教授深耕神经重症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交叉领域,致力于攻克脑疾病诊疗的“卡脖子”技术,带领科研团队开发的基于脑机接口技术及脑脊液循环的脑积水快速精准诊疗技术,实现多家医院临床应用,5项核心技术开展规模临床试验;开发无创颅内压、无创脑氧等脑部多维信号监测技术及基于多窗算法的个性化最佳脑灌注压评估技术,应用于国内外多个国家的神经重症治疗。刘秀云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发了首款脑机接口编解码计算芯片及采集模拟芯片,核心指标超越国际同款芯片,支撑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开发,项目入选华瑙-中国脑机接口十大进展。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