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孩子居家学习,让我们父母有了更多陪伴孩子的时间,一些亲子关系问题也慢慢地凸显了出来。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子问我说:“陈老师,我妈妈总发脾气,我不想吃饭也不行;我玩一下手机也不行;我下楼和小朋友玩,就唠叨我把衣服弄脏了。我现在在家做什么都不对,每天都要看她的脸色。我真的很苦恼,所以您能不能跟我妈妈谈谈,让她不要老发脾气。”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出现不良情绪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放松时,孩子立即感到愉悦。孩子网课期间,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很不满意,进而将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从而导致孩子处在不安、紧张中,无所适从。家长也远离了想要帮助孩子适应网课学习的初衷。所以,千万不要让糟糕的情绪管理能力成为家庭教育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你的认知 决定了你的情绪

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你听话一点,我就不会这么生气”,或者“你惹我生气”“你让我伤心”“你怎么就不能像谁谁谁一样”……仿佛我们的烦恼都是因为孩子的错。

可是,父母生气一定是因为孩子不好吗?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为什么父母面对相同的情形或同一种孩子的行为,却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孩子蹦蹦跳跳、爬上爬下,有时候父母看着觉得是活泼可爱,但有时候却觉得烦人、讨厌;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并且对父母表示厌烦,有些父母会生气,指责孩子,而有些父母则会感到内疚、自责。

我之前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机场的大厅里,大家都在安静地候机,有两个小孩一直在争吵、打打闹闹,这样的行为让周边的行人很反感、很讨厌。终于有个人忍不住了,找到孩子们旁边的爸爸想让两个孩子安静下来。孩子爸爸说,实在是抱歉,两个孩子的妈妈刚刚去世,他们在争抢妈妈的遗物,一会就能完事。大家听到说孩子们为了妈妈的遗物而引发争吵,就都释然了,哪怕声音仍然没有降低,大家都觉得没有关系。

为什么大家在前后有两种不同的情绪和反应?是因为大家对孩子吵闹这件事的认知改变了。可见,我们内心的观点、认知对我们的情绪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我们对孩子、对自己抱着一些不合理的认知、观点,那么,遇事容易生气、沮丧就在所难免了。要知道我们的烦恼,不是源于我们的遭遇,而是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不良情绪的背后是对孩子的不接纳

孩子的行为之所以会让我们怒火中烧,是因为在大人眼中他们的行为出现了偏差。事实上,他们有些行为是正常的,只是不符合父母的要求而已。

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制止孩子,一味地要求孩子,而没有考虑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和所处的成长阶段,倾听和解读孩子内心的声音,然后使用孩子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与他们一起分析问题、辨别对错、划分是非。接纳孩子,就是在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换个角度看问题

刚刚我们提到:我们的烦恼,不是源于我们的遭遇,而是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又叫合理情绪疗法。他认为,人们平时的情绪并非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导致了情绪的产生。

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是事件A导致了情绪C,于是,我们总把事件的责任,全部归于外在的原因,比如孩子拖延、调皮等。实际上是我们对事件的信念和看法B才导致了我们的情绪C的产生。

所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事论事,视问题为成长的机会,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而不是只为发泄情绪。

情绪管理做好三步走

第一步 生理脑——舒缓情绪

当我们遇到让自己生气、焦虑的问题想要责骂、发怒,甚至动手时,可以试试以下方法缓解情绪:

1、数数

情绪要爆发时,可以心里默数10个数,当我们开始数数时,我们往往就是在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要理智,避免冲突爆发。

2、深呼吸

当我们稍微克制住了自己想要发脾气的冲动后,我们可以做几次深呼吸,用来缓解自己紧张的神经,有助于自己冷静、放松下来。

3、喝杯水

也可以给自己倒一杯水,帮助自己先从生理上平和下来,也给自己生理脑片刻缓和的时间。

了解生理脑之后,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它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的爆发点,也可以掌握应对孩子情绪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情绪沮丧时,孩子的思维脑还没有启动,这时候讲道理并不起作用,而身体上的接触,比如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其实对孩子的安慰作用更大。

第二步 情感脑——觉察自我

当我们经过生理脑,慢慢进入情感脑,我们要让自己学会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情绪。

1、隔离

当我们和孩子或者是和爱人有冲突,情绪激动时,为了避免情绪爆发,可以选择给双方一个独处的机会,这个期间自己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整理一下思绪,让自己不会一直处于混乱中。

2、记录感受

管理和调整情绪的开始就是觉察,而记录感受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觉察的方式,它可以让情绪“看得见”。

3、表达以“我”开头,而不是“你”

对内我们进行记录梳理后,对外我们就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习惯于用“你”开头这样特别容易陷入指责和评判中。可以多试试以“我”开头表达情绪,当我们和孩子什么事情都用“我”开头,过程中不评判对方时,你和孩子间慢慢地就彼此学会了表达自己的心声,也能够学会倾听对方的感受。

第三步 思维脑——清晰表达

当我们度过生理脑、情感脑进入到思维脑,就需要开始思考真正的解决方案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写作业磨蹭、玩手机超时、赖床不起等等,都有不同的解决方式,而且每个孩子适合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但不变的是,我们需要传递清晰的信息给思维脑。

1、就事论事

当我们回归到理智的状态下,就可以和孩子就事论事,而不是唠叨、指责和抱怨。

2、清晰明确说出你的诉求

我们要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告诉孩子他的问题,不夹杂情绪和埋怨,坚定而平和地说,我看到你平时40分钟就能写完的卷子今天用了1个半小时,是有什么困难吗?

3、用“要做”替代“不要做”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给的信息太多,又是发脾气,又是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弄得孩子不知道哪句话是气话,哪句话是要求,所以你让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请清晰、明确地表达你期待他做什么,而不是一直说不做什么。

为人父母这条路,有无数个挑战和困难。但无论如何,总不能让坏情绪成为教育的死敌、亲子关系的拦路虎。真正的情绪管理,并不是要求父母压抑或掩饰自己的情绪,而是尽量避免或减少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产生的不适当的教养行为。做学习成长型父母,与孩子共“舞”,而不是共“武”!(作者:陈秀茹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家校社共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讲师、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天津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天津市育家和谐家庭咨询服务中心主任)

编辑:韩雨晨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