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11月4日消息(记者周思杨)工业产值迈上千亿大关,3个产业链突破百亿规模……2025年以来,天津市东丽区以六大产业链为骨架,以科技创新为肌脉,推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串珠、聚链、集群”中持续释放澎湃动能。
作为东丽区百亿级产业链“排头兵”,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已形成完整生态。中汽零部件检测全国总部投入运营,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港引进14家联合创新机构,链上聚集17家专精特新企业及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覆盖设计、制造、测试全环节。“东丽区高效的产业链整合能力,让我们测试认证业务效率提升30%。”中汽中心项目负责人马宇辰表示。该产业链所在的东丽经开区,已获评全国第一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航空航天产业以“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引实现跨越式增长,产值较2022年增幅达60%。天开东丽园纳入市级“一核两翼多点”布局后,新引进49家航空航天领域科技企业,发动机叶片增材制造等237项科研成果成功产业化。依托5亿元专项引导基金与低空经济产业联盟,这里正成为京津冀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则撑起产业“硬脊梁”。平高智能电气、置信电气获评全国卓越级智能工厂,平高储能与天津大学共建储能技术研究院,推动电力装备领域技术突破。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已接近500亿元,在航空复合材料、医用新材料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为产业链高端化提供坚实支撑。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向发力,彰显东丽产业韧性。轻工产业链产值增长8.6%,中美史克、金桥焊材等企业通过国债资金扶持实现智能化升级;医疗健康产业加速集聚,天津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究院落地运营,医工海河创投基金导入50家优质企业,主题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产业链蓬勃发展背后,是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东丽区设立焊接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新增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9%,位居天津市前列。工业信息化平台发布133条产业政策,363家企业注册受益;“智改数转”三年培育项目101个,新增14家数字车间与智能工厂,18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东丽区承接北京新质生产力资源122个,协议投资额超400亿元。通过“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机制,破解堵点难点,连续8届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搭建起产业交流平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单个企业到产业集群,东丽区六大产业链正以创新为链,串联起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我们将持续推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东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六大产业链必将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更强引擎。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