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10月23日消息(记者韩雨晨)山海相连,协作情深。近年来,天津市红桥区与甘肃合水县携手深化东西部协作,以资金注入为基石、项目扶持为抓手、产业升级为目标,在农产品加工、种养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等领域精准发力,将协作之力转化为合水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走进合水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庆阳陇象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标准化网货加工中心内,机器声与工人的忙碌身影交织成产业发展的热闹图景。分拣、包装、贴标……一箱箱黄花菜、杂粮等特色农产品从这里出发,销往全国各地。而这一切的改变,源于天津市红桥区协作资金的注入。此前,企业受限于加工设备老旧、产能不足,优质农产品没有好市场;如今,先进生产线的建成让产能实现质的飞跃。

乡村振兴画卷在合水县徐徐展开(央广网发 合水县供图)

“现在黄花菜日加工量稳定在1600袋,杂粮礼盒日产能超2000个。”庆阳陇象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艺博告诉记者,依托这些基础,现如今电商各平台日销售量突破1600单,加工效率和销路都彻底打开了,实实在在带动了农产品上行。

作为合水县首个“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园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在东西部协作的助力下,已构建起覆盖广泛的电商服务网络。目前,园区入驻企业24户,带动2800余人从事电商相关工作,8个功能中心协同运作,从产品研发到仓储物流,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持,成为合水县农产品走向大市场的“桥头堡”。

在农产品加工产业加速升级的同时,合水县乳业发展也因东西部协作迎来新机遇。甘肃秦直乳业有限公司的液态奶生产车间内,鲜乳经过杀菌、灌装等工序,变成一瓶瓶优质液态奶。2021年以来,天津市红桥区累计投入800万元帮扶资金,先是200万元支持项目基础建设,后又投入600万元建成年产两万吨鲜乳生产湿法线,填补了合水县鲜奶无法就地加工的空白。

“自2024年建成投产,我们累计加工鲜奶2000多吨,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解决周边群众就业200多人。”甘肃秦直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汶川说道。

这条生产线不仅是企业的“发展加速器”,更能满足奶羊的鲜乳加工需求,为合水县奶山羊产业链延伸筑牢了根基。

从车间到田间,东西部协作的暖流同样滋润着合水县的种养产业。在合水县板桥镇瑶子头村,现代化蔬菜大棚基地里一片生机盎然。村民们穿梭在棚架间,采摘成熟新鲜的蔬菜。如今,通过标准化种植,蔬菜的品质和口感大幅提升。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家一户零散种、销路全靠路边等”的窘境。2023年,天津市红桥区1095万元帮扶资金的注入,不仅帮助村民建起190亩连片大棚,还配套建设成了育苗中心、冷链仓储和产品检测室。如今,基地蔬菜直供天津、西安等大城市商超,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亩均收益较过去翻了近两番。

板桥镇瑶子头村党支部书记刘照川说:“我们瑶子头村的白黄瓜和蔬菜种植历史比较悠久,之前基本上都是分散种植,缺乏集中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种植。2023年,天津市红桥区为我们投资1095万元,建成190亩的现代化蔬菜大棚基地,现在,我们村的白黄瓜以及各类蔬菜,均实现了现代化种植。”

协作不止于产业,更延伸到就业、消费、农文旅融合等多个领域。今年以来,合水县紧抓东西部协作机遇,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在就业帮扶上,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暨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64家省内外企业提供岗位3000多个,208人达成就业意向,188名农民工通过“点对点”输转赴上海、天津等地返岗;在消费帮扶上,安排270万元用于农产品外销奖补,截至目前,线上线下累计销售农特产品2500万元;在农文旅融合上,引导东部企业投资758.16万元,打造特色产业项目,挖掘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开发文旅产品和线路,推动农文旅与电商、休闲农业等产业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

一笔笔资金注入、一个个项目落地、一次次携手攻坚,天津市红桥区与合水县以协作之力破解发展难题,用实干担当点亮乡村未来。如今在合水县,不仅收获了产业升级的“加速度”,更凝聚了群众增收的“幸福感”。在东西部协作的持续赋能下,也让乡村振兴的答卷写满更多民生温度。

编辑:褚夫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