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9月2日消息(记者韩雨晨)清晨的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上无人驾驶的集装箱卡车往来穿梭;静海区的涉钢产业企业内,经过环保升级的生产线正繁忙运转……如今的天津,从港口到园区,从城市到乡镇,绿色发展的图景正徐徐铺展。近年来,天津市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统领,将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持续擦亮生态底色,以高水平保护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天津。

顶层设计的“精准度”,决定着绿色发展的“加速度”。天津市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围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开展污染治理等五大领域部署24项重点任务,为绿色发展谋篇布局。

从《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天津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宏观布局,到大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和固定源氮氧化物及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移动源清洁化等行动方案的具体落地,以务实举措、工程减排、严格执法,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时,通过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闭环管理”,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让绿色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俯瞰海河景象(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产业转型是绿色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减污降碳的“突破口”。天津市以坚定决心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连续四年完成国家粗钢压减任务;构建清洁安全能源体系,2024年全市煤炭消费同比减少194.23万吨,本地煤电机组发电占比降至40%以下,非化石能源装机较2020年增长3.8倍,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41%。在天津港,焦炭货类集卡短途倒运实现100%清洁运输,铁矿石等大宗货类清洁运输比例稳步提高,一幅“绿色港口+低碳交通”的图景生动呈现。

环境质量的“好口碑”,源于污染治理的“硬举措”。天津市始终把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以PM2.5控制为主线,推动固定源、移动源、生活源、面源“四源同治”。从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到垃圾焚烧企业提升工程,从实施重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到淘汰21万辆老旧车,一系列精准治理举措落地见效。2024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8.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73.2%;2025年截至8月30日,PM2.5浓度降至33.7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7.7%,“天津蓝”成为市民朋友圈里的“常客”。

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生态保护装上“智慧引擎”。天津市不仅健全责任体系,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更以科技赋能精准监管——卫星遥感追踪污染源、无人机巡查重点区域、红外成像锁定排放隐患,实现大气污染排放数字化、全时段精准监管。天津成功创建国家级智能社会治理(环境治理)特色实验基地,天津生态屏障站、天津城市站入选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为全国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天津经验”。

天津,这座渤海之滨的城市,正用蓝天、碧水、净土的生动实践,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答卷。

编辑:周思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