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8月6日消息(记者韩雨晨)盛夏的乌兰布统草原,牧草丰美,清风送爽。近日,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宣讲团携手大中小学师生代表,走进这片承载着蒙元文化与红色记忆的土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亮丽草原双语研学+蒙元文化解码体验”微研学活动,用双语对话世界,用文化触摸传统。此次活动既是学院依托与新航道天津学校联合打造的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示范基地的创新尝试,也是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生动实践,更以“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为主线,奏响了跨学段协同育人的新篇章。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供图)
此次研学由高校牵头建立“1名大学生+2名中小学生”的研学小组,将高校学子的专业优势与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紧密结合。研学途中,师生们的脚步遍布草原各个角落,在双语交融中触摸文化根脉。大家身着传统蒙古袍,品尝手把肉、奶豆腐,在“三艺”(马头琴、呼麦、长调)和“三技”(摔跤、赛马、射箭)的展示和体验中感受游牧文明的豪迈。大学生们现场指导中小学生用英语描述服饰纹样的寓意、美食背后的习俗,用蒙语跟读古老的祝酒词,让传统文化在双语表达中焕发新活力。
红色基因的探寻同样动人心弦。在小红山子文史馆,泛黄的史料与珍贵的实物诉说着草原儿女的家国情怀,师生们仔细聆听并用英语讲解革命故事,让红色记忆跨越语言界限;大型实景演出《英雄的铁蹄马》中,战马嘶鸣与英雄壮举震撼人心。大学生带领中小学生用双语记录观演感悟,通过语言输出深化对红色革命故事的感受,将“英雄精神”写入研学笔记。
今年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乌兰布统草原是我国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的重要区域,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实践团也据此开展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大学生们带领中小学生,用英语辨识星座、描摹星空的纯净与壮美;在皇家鹿苑,大家一同观察动物的生活状态,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在公主湖畔,成员们一同探寻湿地的生态功能,切身感受生态保护的丰硕成果,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心间。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供图)
活动尾声,师生们共同展示了双语研学作品。大学生撰写剧评,用英语描述实景剧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精神;中学生畅谈蒙元文化,甚至情到深处即兴作诗;小学生进行自我介绍,自信大胆地用英语描述所感所想……当大家用英语讲述蒙元文化、阐释生态理念、传递红色精神,“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种子,已悄然在他们心中扎根。
此次草原研学活动是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将实践示范基地建设、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品牌活动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不仅为“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提供了鲜活素材,更开创了“多语研学+思政教育+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新模式,使文化传播从单向灌输转向互动生成。通过跨学段协同、多语言互动、多文化交融,师生们不仅在行走中厚植家国情怀,更培养了用国际视野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未来,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深化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让更多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成长为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让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