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侯凯奇

央广网西安10月28日消息(见习记者侯凯奇 王祎萍)“我一直认为西安是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先行者、探路者。”近日,陕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王飞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从几千年历史来看,西安曾经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再观近十年,西安发展势头强劲,从我们以往研究的基础和展望来看,可以说西安市多个领域的发展速度都超乎我们的预期。”

西安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千年古城”“十三朝古都”“古丝路起点”,这些名片展示出的是以厚重历史文化驰名中外的古城,而如今的西安正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逐步刷新人们的单一印象,惊喜“蝶变”正悄然发生。

据了解,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政策聚集西安,让西安的地位进一步凸显。目前,西安正以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西部经济强市、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活力迸发的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共享美好生活的宜居幸福西安”为奋斗目标,努力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王飞表示:“西安很多方面在西部地区是领先的。比如说科技创新,我们曾经做过全国的硬科技指数城市科技综合实力的排名,西安的科技创新实力和综合底蕴是非常突出的。从某种程度来说,不仅是在西部,西安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西安市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加强科技资源交流,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就地转化,科技实力不断释放。“北斗导航”“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下水”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都有西安科技助力支持。2021年西安市在“科创中国”65个试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除此之外,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镇是全国首个以“硬科技”为主题的产业园区,也是西安市首批特色小镇示范项目,已形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命科技四大硬科技产业生态,正在加速打造大西安硬科技发展新引擎。

西安也是一座科教之城。100多所高校、130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70位两院院士、百万以上专业技术人才等汇聚于此,夯实了城市发展的人才之基。但也应该看到,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也是西安这些年面临的一大课题。

2021年,“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在西咸新区诞生,担负起陕西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使命。谈起“秦创原”,曾经在西咸新区工作过一段时间的王飞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王飞看来,“秦创原”是陕西省创新驱动的“总号令”,它的作用不仅仅应该体现在科技创新的成果上,也要体现在科技研发与转化应用相关制度创新的结果上。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的总窗口,为西安的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西咸新区共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861家,新增数量是去年同期的2.7倍;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85家,新增数量是去年同期的2.3倍;技术合同交易额119.92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5倍。

创新驱动带给一座城市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文化则塑造着一座城市的精气神。西安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积淀着无数绚烂的文化,如何利用文化守正创新,促进城市发展更迭,西安正用一个个特色实践书写着自己的答卷。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西安整合文化资源,探索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模式,文化旅游有了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同时,西安也把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做到了城市的有机更新,打造了一批现象级的文化IP。

“在西安,你能够与历史发生直接的对话。感受西安的文化就像拆一个个‘盲盒’,因为它处处会给你惊喜。打好文化牌,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这一点非常重要。”王飞说,“比如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街区,这些都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全国也是非常少见。它们带给人们的穿越感以及引发的兴奋感和自豪感,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前些年一群年轻人发起的“西安温度”文创公益活动,让王飞记忆犹新。“给老人免费剪发的义工、聋哑人卖麻辣烫、盲人送鸡蛋、路边卖烤红薯的小伙正在上演‘西安爱情故事’……他们用切实的行动关照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传递城市对人的包容、关怀和关切;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网约车司机都在用微笑扮靓西安,传递着和谐与美好,大家共同打造有温度的‘城市IP’。”

十年踔厉奋发,十年沧桑巨变,西安的高质量发展不会停下脚步,正如西安城里的故事,永远正在发生着。“我希望西安未来能够成为一个既有经济辐射能力、又有文化传承,还有城市温度浸润的城市,这是我心中未来的西安。”王飞认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安未来城市的发展要着眼于“都市圈”的打造,更好地发挥地理优势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编辑:刘昱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