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唤醒“沉睡资源”、撬动产业发展、提升乡村发展的活力?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西安市长安区通过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社会参与的方式,积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在滦镇街道乔村,一个荒废的小院被改造成一座手工作坊,到处散发着文艺气息。

“来来来,里边坐。”招呼大家的是作坊的女主人崔玮,顺着她的指引,一座“三秦巧娘”手工作坊映入眼帘。只见旧砖墙涂上了时尚彩绘,久未修剪的果树裹着彩色毛线衣,废旧水桶改造成了洗手台……创意的打扮让整个旧院落恢复了生机。

“今天我们准备做一批手工挂件,做得好还有礼物赠送。”崔玮一边说,一边找村书记帮她叫人。

“给咱用广播喊一下,让大家这会没事的都来‘巧娘’这,你给说,今天做得好还给送礼品。”乔村党支部书记荆蕊打着电话催村干部“召集人马”。

不一会儿,村里的大娘、大婶、大嫂子、小媳妇呼啦啦坐满了一院子。“棉侠、彩玲……来,你们几个坐到这,给不会的人教一下。”

随着崔玮三两下指挥,原本吵杂的院落立马安静有序,大家伙围成几桌子,不会做的人也不再着急,拿起了制作挂件的材料,看着会的人怎么做。

摆布好现场的“工人”,闲下来的崔玮介绍说,村里来做工的都是妇女,要照顾家里,做工的时间不能太长,而上了年纪的人,做工太复杂,身体也吃不消。所以她让大家做比较简单的手工挂件,好学好上手,村民做得很开心。

“有活做的时候,最多能叫来200多人。”崔玮说,替大家考虑是一方面,能让大家得到实惠,才是调动村民一起创业的根本动力。

西安市长安区乔村手工坊(央广网发 西安市长安区供图)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崔玮不仅在微信视频、抖音平台销售成品,给大家分成,还面向社会开展多项手工研学项目,吸引大批游客来作坊体验手工艺品制作过程,让村民当“讲师”,现场为游客传授制作技能。

“我讲一节课能拿到100元课时费,比做手工还挣得多。”村民王棉侠自小喜欢做针线活,心灵手巧的她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当上“讲师”。

如今,在手工作坊里,妇女们穿针引线,剪花贴纸,为游客讲解、培训,已成为乔村一道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风景线。而销售工艺品的收益、培训讲课的费用、研学游客的提成,都成为大家摸得着、看得见的经济收入。

“没想到一个荒废多年的院子能给大家带来这么好的收益。”村书记荆蕊介绍说,村里闲置的民房,现有20多户租给城里人居住,有2家租给创业者开办民宿,还有5户租给凉皮、挂面等手工作坊。一年租金8000起步,有的能租到15000元。

村民挣得不仅是租金,一座旧宅带动一个产业。小峪口非遗乡集,五台、子午民宿集群,刘秀村“古秦渡酒”……一个个融合乡村旅游、餐饮民俗、文化体验的新业态,吸引人流、资金流竞相涌入,一座座旧宅老院被激活重生,蝶变为新产业,撬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升了乡村发展的活力。

据了解,近年来长安区已发展特色民宿100家,年接待游客3.8万人,收入一千万元以上,直接带动乡村旅游消费2亿元。

“沉睡老宅”能生金,长安区积极推动闲置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促进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书写着群众满意的乡村振兴时代答卷。

村民正在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央广网发 西安长安区供图)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西安市长安区紧抓机遇,开创新局,产业遍地开花、乡村美景如画、群众幸福生活的愿景将在这里照进现实。(西安市长安区网信办供稿 通讯员 季风)

编辑:侯凯奇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