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近年来,黄河流域九省区胸怀“国之大者”,践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使命与担当,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书写中华民族黄河治理史上的崭新篇章。央广网黄河流域九地频道记者从三江源出发,自西向东,沿着母亲河的足迹,走进大河两岸深处,带您一起领略新时代黄河流域的发展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态之美。

央广网渭南12月16日消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古老《诗经》中不少流传千古的名篇中均有陕西合阳的元素。千年历史如同这条大河般流淌,也为合阳这片土地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如今,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合阳人依然靠着黄河水的滋养,续写着踔厉奋发的新时代诗篇。从数千年前走到今天,黄河岸边的传“诗”人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着合阳这块美丽的土地,讲述着自己传承与发展的故事。

合阳黄河湿地景色(央广网发 合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写好传承经典之诗 做非遗文化的唱“诗”人

一个个提线木偶从眼珠的转动到指尖的运动,活灵活现。经过长丝的牵引,艺人手里的“钟馗”立马活灵活现,毫无生命的木偶却娴熟地拿起了酒壶一饮而尽;“天竺少女”木偶也随着丝线的转动,舞动着曼妙的身姿……在合阳历史博物馆里的戏台上,艺人手里的木偶仿佛“活”了起来一样。这就是地处渭北高原、黄河西岸的合阳县特有的表演艺术——合阳提线木偶戏。

一场经典的非遗文化演出是一部酣畅淋漓的艺术之诗。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据考证,“始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提线作为合阳提线木偶戏的主要表演方法,可让木偶作出各种高难度的特技动作使偶人栩栩如生。加之木偶戏专用的声腔线腔,再配以牛皮筋特制的皮弦胡等专用乐器,合阳提线木偶戏形成了悠扬婉转与激越昂扬的线腔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强烈的感染力。

合阳提线木偶戏承载着我国木偶表演技艺的重要历史信息,于2007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已被陕西省列入稀有剧种。

艺人表演《钟馗醉酒》通过各种提线技巧表演,将钟馗醉酒及舞剑等动作表现得细致入微,十分传神(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作为当地传承线戏文化的主体,合阳线腔木偶剧团将这项艺术传承的重任扛在肩上,但却无法避免剧团在传承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随着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日益丰富,传统戏曲行业不景气,特别是我们剧团曾经在市场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演员生活难以为继,以至一度停演。”合阳线腔木偶剧团团长王宏民说起之前的剧团发展状况感慨道。

而面对这样的情形他并不甘心,想通过剧团集体的努力将这门古老的艺术传递下去。王宏民说:“为了使线戏更好地传承下去,在保护传统唱腔的基础上,我们在表达形式上也做了一些创新,编排了更多使年轻人能听得懂的节目,让线戏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同时,“当地政府通过‘两团融合’实现了人才共享、场地共享、资源共享,节省了人员、乐队、设备、舞台灯光等方面的投入,做到资源的整合利用。”合阳县线腔木偶剧团业务团长肖成军说,剧团现在加快了新剧目的排演,并开始招收更多年轻人,向他们传授线腔木偶的表演技法。年轻的线戏演员经过学习锻炼,慢慢扛起了传承的重任。

现在,不少年轻人已成为剧团里的中坚力量,不仅开展常规的线戏文化进校园等惠民演出,还在20多个国家展演,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对外推介的一张文化名片。合阳县提线木偶戏在剧目、唱腔、音乐及制作等进行的一系列改进下,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焕发着新的生机。

呵护好黄河湿地之诗 做沿黄生态的传“诗”人

自黄土高原滚滚向南奔腾的黄河,以咆哮的姿态冲出禹门口之后进入合阳境内。此处的黄河,河面宽阔舒缓,形成了黄河流域最大的温泉湖泊湿地,孕育出独具风情的洽川黄河文化。此处的黄河正如一首绝美的七言绝句,让后人永久传唱。

这片土地上的许多民俗和故事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合”以水合流而得名,意为水流的汇聚。在今天的合阳县域内,金水、徐水等数条大小不一的河流依然以交错纵横的姿态注入黄河,富了合阳也“富”了黄河。

黄河合阳段地层大多是质地较为松散的砂岩和泥岩,地层中的众多裂隙加上低洼的地势,使多达数十处地下泉水不断涌出,被当地人称为瀵泉,这种来自地层深处富含微量元素的泉水,用以浇灌农田,肥效显著。《辞源》解释“瀵”是:“水名,在陕西合阳。”说明洽川瀵泉,自古以来便很有名气。这些瀵泉属于合阳黄河湿地的一部分,无数的泉眼让合阳黄河湿地成为了黄河岸边最大的天然湖泊湿地保护区。

合阳黄河湿地一隅,部分候鸟在此栖息(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夏阳瀵是洽川七眼瀵泉中出水量最大的瀵泉,也是处女泉的姊妹泉。位于合阳县城东20公里,因地处夏阳村而得名。来这里旅游观光的人络绎不绝,一位游客刚从夏阳瀵景区的水中游完上岸向记者表示,“水质很好,很喜欢这个地方。”入冬以来,合阳黄河湿地迎来了大批迁徙的候鸟,这些“湿地精灵”在水面上嬉戏、觅食,为湿地增添了无限生机。

合阳黄河湿地内宽阔的水面、大量的黄河滩涂以及茂密的芦苇荡,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安身之地。当地群众告诉记者:“以前,这片湿地里有附近农民的农耕区,一些农民在湿地随意种莲菜、养鱼。湿地内景区开发也不注重科学规划,破坏了黄河湿地生态环境。环境远不如现在这么好。”

“近年来,我们积极实施一退(退耕)二限(限制鱼塘、限制莲池随意扩展)三还(还芦苇、还水面、还湿地)生态恢复治理工程,湿地面积大幅增加,湿地秩序逐渐恢复,环境日趋变好,带来了很好的自然景观效益,生物多样性得到充分保护。”洽川管理委员会洽旅中心主任张习谦说,将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文旅资源潜力,助推文旅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伊尹故里·诗经合阳”文化旅游品牌。

如今,夏阳瀵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恢复,生物种群进一步增加,生态系统功能性得到明显提高。鱼塘和莲菜池数量减少,似乎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但是,湿地面积和鸟类数量的增加,却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更提升了当地发展的底气和软实力。

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出台和实施,让洽川成为风光旖旎的自然生态区 ,“一条黄河,十里荷塘,百种珍禽,千眼瀵泉,万顷芦荡”成为美丽湿地的生动写照。据统计,合阳县湿地内的野生动物种类已增至220余种,景色宜人、环境优美的洽川国家风景名胜区依托生态旅游也成为拉动合阳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躬耕于黄土地上的农业传“诗”人

黄河湿地保护让合阳生态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借助着充沛的黄河水,发展环保高效的现代农业,也成为了合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我们新池镇就是在黄河的边上,我们这里的人都是吃着黄河水长大的,当地的红薯也是汲取了黄河水的营养,培育出来的红薯吃起来非常好吃。”合阳县曙光红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秦艳军为记者们介绍合阳县的特色红薯,“合阳的红薯口感干面香甜,生吃香脆,栗子味浓。”

位于合阳县新池镇的红薯产业园内,秦艳军把各式种类的红薯摆在桌面上,依次标着序号和种类名称。在2016年成立该合作社之前,他一直在外地就业,做着与农业毫不相干的行业。“农业总有人干,而且我坚信农业发展大有可为,于是我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了3年,之后就一直在做农业相关领域。”言语间秦艳军回忆着过往时光。

秦艳军后来被乡亲们和当地政府请回合阳,希望他回来为家乡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于是秦艳军结合合阳县种植红薯的悠久历史,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农业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很多困难。随着种植年数的增加,红薯会出现种性退化的问题,于是我们设计建设组培实验室、抗逆工程实验室,反复进行研究,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秦艳军说,过去,由于缺乏引导,新技术、新品种没有被及时引进,当地农民依旧按照传统耕作方式栽植红薯,农户收益降低,部分种植户已经将产业发展重点逐步转向其他农作物。

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的秦艳军,自小养成了坚韧的性格,他带领团队克服困难,培育了几十个红薯品种,“咱西北五省人喜欢干面的红薯口感,区别于南方的一些软糯红薯,红薯品种、口感的不一样,是因为跟咱们这里的地域、水质、土壤、海拔、温差有关,特别是用我们周边的黄河水灌溉,农作物品质高、长势好。”

目前,合阳新池镇红薯产业园,种植面积1500亩,拥有红薯抗逆工程实验室、种质资源库、中心储藏保鲜库、全自动流水线等一系列设施,以实现红薯种植的现代农业模式。

产业园的成立不仅提高了红薯种植的品质和产量,同时,通过吸纳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对合阳县推进乡村振兴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咱基地脱贫户数有238户,平均每年收入最高达到2万块钱,红薯种植逐渐提高了大家的收入。”秦艳军说,产业园里专门设立专业工作站,每年为合阳以及周围地区做义务培训活动达数十次。

“以前产业园没开的时候我们得去外地打工,离家远、收入还不高。现在产业园开在了家门口,我们上班方便了,收入提高了也能顾上家了。村里像我这样获益的群众还有不少了呢。”合阳县新池镇北沟村村民秦孝民告诉记者。

而像曙光红薯专业合作社所建立的红薯产业园一样,合阳县已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89个,当地众多农产品被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县成立了13支技术服务小分队,选派184名产业振兴指导员,为全县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认定高素质农民2876人,乡村致富带头人645人。

乡村振兴的序曲在黄河岸边悄悄奏响,黄河岸边的农业传“诗”人凭借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智慧带领乡亲父老默默躬耕于田野,投身于这片亲切的黄土地。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策划:陶玉德

统筹:胡苗苗

编审:李红笛 李红军

记者:彭华 张丽娜 侯凯奇

鸣谢:中共合阳县委宣传部、合阳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锵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