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剪辑:侯凯奇

央广网西安11月4日消息(记者刘昱 侯凯奇)11月3日,以“硬科技·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举办。作为硬科技的策源地,西安近年来以硬科技为代表的创新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硬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践行者。

11月3日上午,央广网记者就西安围绕硬科技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建好“双中心”的规划布局等方面,专访了西安市副市长孟浩。

西安市副市长孟浩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秦雨佳 摄)

记者:今天,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举办。在您看来,此次大会对提升硬科技品牌影响力、开展更高层次合作交流有哪些作用?

西安市副市长孟浩: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是西安最具科技特色的盛会,2017年至今已举办七届。本次大会对提升硬科技品牌影响力、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交流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个主题设置内容,突出硬科技的引领性。大会整体安排为“1155”共12场活动,涉及“双中心”建设、数字经济“新基建”、人工智能、光子等多个领域,发布《硬科技白皮书(2023)》等,邀请专家院士、企业家等嘉宾参与,就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二是把握扩大开放共享、合作交流这个基本定位,突出硬科技的广泛性。我们将大会作为扩大开放交流的重要载体,举办外国专家座谈会、留学人员座谈会,加强与国内外专家教授、企业家联系,特别是邀请到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其作为国际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领域权威,对西安发展硬科技给予高度认可。

三是聚焦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这条主线,突出硬科技的支撑性。大会开幕式发布了“西安硬科技重大突破”,涵盖空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钙钛矿叠层电池,创造了全球太阳能电池效率33.89%的最高纪录。这些硬科技是我们建好“双中心”的最大底气。

记者:西安作为科教大市和硬科技的策源地,近年来大力发展硬科技取得了哪些成效?在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举措?

西安市副市长孟浩: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主要成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科创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致力打造“硬科技+秦创原”城市科创品牌,成功获批成为全国“双中心”第四城。二是城市科技创新能级连年攀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西安由2021年第33位、到2022年第22位、再到2023年第19位,连续跨越三个台阶。

在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目前我们聚力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人才集聚—科技金融”相互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突出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创新平台。全市已建成各类研究机构超1400家,依托创新平台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二是培育创新主体。实施企业培育“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三年来全市共新增上市企业35家,总数达到104家,其中绝大多数是硬科技企业。

三是促进成果转化。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五年高速增长。今年新增技术经理人1380名,总数达到2609名,组织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100余场。

记者:近些年,在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西安做了哪些工作?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如何发力?

西安市副市长孟浩:近年来,我们坚持把“着力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作为全市八方面重点工作的首要任务紧抓不放,全市“6+5+6+1”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壮大成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快速提升。

一是支柱产业在“强”上求突破。深入实施“链长制”,扎实推动全市19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培育引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制定6大支柱产业产值倍增计划,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

二是新兴产业在“快”上下功夫。围绕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布局产业链。部署实施“两链融合”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前瞻布局超导、中子医疗等未来产业,加速培育科技企业集群。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在“优”上做文章。推动6大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广陕鼓“服务型制造”、陕汽“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模式,大力挖掘数字消费市场潜力,在电子竞技、无人零售等领域布局发力,催生更多新模式、新业态。

记者:立足新发展阶段,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进程中,西安围绕抓好硬科技产业发展、建好“双中心”有哪些筹划安排?

西安市副市长孟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对西安来说,就是要聚力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扛起“西部作示范,西安要先行”的使命担当。为进一步强化硬科技对全市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全力推进“双中心”建设。近期,我们从推进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创新生态化、产品产业化4个方面,制定了《加快推进硬科技产业化发展若干措施》,这是我们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总纲。

一是在推进科学技术化方面。主要是支持全市“5+2”重大科技设施建设,让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催生尖端产品,“沿途下蛋”,延伸形成产业。

二是在推进技术产品化方面。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中试转化平台(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加大产品应用场景供给,突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

三是在推进创新生态化方面。大力引进科技人才,探索产业急需人才“校招企用”模式;创新金融服务,打造创新投资基金生态链,健全“股贷债保”联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四是在推进产品产业化方面。在氢能和储能等领域培育硬科技企业,大力发展新兴终端产业,加速数字赋能产业,布局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园区,支持链主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等平台。

可以说,“双中心”建设让西安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版图中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在此我诚邀广大专家学者、业界精英、企业家积极参与,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建美好未来。

编辑:陈锵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