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宝鸡5月5日消息(记者侯凯奇 实习记者段懿庭)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的广袤乡野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果农们正抢抓农时、科学施策,着力为猕猴桃丰产丰收打好基础。

一度露天种植的猕猴桃“住进”大棚里,从伞状树形变为整齐划一的“一干一蔓”或“一干两蔓”,曾经的板结黄土变为富含有机物的松软“黑土”……这些变化得益于眉县提出的“四改五提升”技术模式,为进一步提高全县猕猴桃质量和产量提供了解决方案。

贺浩浩正在与种植户李凯交流果树春季管护要领(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四改五提升’技术模式就是通过‘改架形’‘改土壤’‘改品种’‘改模式’来实现‘提升技术’‘提升基础’‘提升品质’‘提升品牌’‘提升效益’,助力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换代。”眉县农业农村局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贺浩浩对记者说。

据了解,宝鸡眉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受当地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红阳、脐红等高收益猕猴桃品种受病害影响严重,果树生长受限,种植效果不理想。为此,眉县提出猕猴桃“四改五提升”技术模式,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推广现代化大棚种植技术,从果树管理到销售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实现精准帮扶。

在宝鸡眉县王长官寨村的一处设施大棚内,土壤松软肥沃,一排排猕猴桃长势良好,这里种植的30余亩猕猴桃正是农业技改后种植的红心品种——红阳猕猴桃。

大棚内,猕猴桃长势良好(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种植户张伟负责设施大棚管护工作,他不断细细察看果树长势,拿出手机,空气、土壤的温度、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轻触几下,大棚内的水肥一体化系统便开始工作。

“我们采用的是上喷下滴的灌溉方式,上面通过倒挂微喷,主要作用是灌溉、降温,下面则主要是滴灌施肥,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张伟掀开除草布,4条黑色管道不停滴下营养液,滋润果树成长,“我只需在手机上操作,开哪几组,用多少量都能实现精准控制,全程自动化,省时省工。”

张伟向记者展示设施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增加有机质,有好土壤才能种出好水果。在新模式的推广下,当地果农们也逐渐认识到土壤改良的重要性。关中地带的土壤板结严重,pH值偏碱化,为改良土壤,张伟在建园初期每亩地增施有机肥20吨以上。他抓起一把土向记者展示,颗粒分明的土壤不断滑落。

“传统的树都是以伞状树形为主,我们现在将架形改为‘一干一蔓’,让果树的田间管理更加便捷高效。通过设施农业建设,也极大降低了果树病虫害的发生。”在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张伟的果树正在新种植模式下茁壮成长。

张伟介绍,以徐香为例,该品种在农户手里的收购价为每斤3—4元人民币,而红阳猕猴桃收购价可达每斤13—15元人民币。“现在政策好,还有专家指导,我们明年就可以实现少量挂果,后年进入丰产期。预计亩产5000—6000斤,亩均产值至少达5万—6万元人民币。”看着果树,张伟的眼中满是期待。

李凯正在自家果园中忙碌(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好水果从种植开始。”种植户李凯是当地有名的“土专家”,当地果农在生产中遇到问题也会来请教李凯。李凯也开设了自己的自媒体账号,通过开办“小课堂”普及果树管护知识。

作为种植大户,李凯也积极响应新模式,应用新技术,种下了15亩的中华系黄肉猕猴桃及20亩红阳猕猴桃。“设施大棚建起来以后,像溃疡病这类的病虫害几乎就消失了,以前种不了的黄心、红心品种也能种了。更为重要的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李凯说。

位于眉县的一处“四改五提升”示范园(央广网发 段懿庭 摄)

据介绍,截至目前,宝鸡市眉县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已在全县累计建成“四改五提升”示范园3.1万余亩,效益比一般果园提升10%以上,示范带动成效显著。同时,组建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农技人员+乡土人才组成的技术指导工作组,采取线上线下、走出去请进来、理论讲座与现场交流指导等形式,2024年全年培训果农2.1万余人次,切实帮助农户掌握新技术,促进农户增收致富。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截至2024年底,眉县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30.2万亩,产量53.9万吨,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小小猕猴桃已成为老百姓名副其实的“致富果”。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下,当地果农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宽。

编辑:刘昱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