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被誉为“华北水塔”,是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之一。

为了讲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山西故事,央广网山西频道在2022年9月18日正式启动了《我家就在河边住》大型融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围绕黄河、汾河沿线的县域展开,以普通人展现大时代,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以及百姓因河而兴的幸福故事,多角度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兴县是黄河流经山西19个县(市)中最长的县(央广网记者 任重 摄)

央广网吕梁11月20日消息 “我们这个地方的黄河水,泥沙很大,人们形容是‘一碗水半碗沙’,水土流失很严重。所以说,植树造林很重要,既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还能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说话的人叫高华处,是山西省吕梁市兴县一位持续20多年植树造林的绿化模范。

地处山西省西北部、晋陕黄河大峡谷中段的吕梁市兴县,是山西国土面积第一县,也是黄河流经山西19个县(市)中最长的县,长达93公里。

黄河流经兴县,平缓如绸缎,近百公里的河段少了咆哮,而多了恬静与温柔。兴县境内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黄河一级支流有10条。其中,蔚汾河、岚漪河,常年碧水蜿蜒,横穿全境,西入黄河。

持续20多年植树造林的绿化模范高华处(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数千年来,连绵不绝的吕梁山与奔腾不息的黄河水相伴而行。守护黄河安澜岁月,亦成为吕梁沿黄各县数十年来的使命与担当。

吕梁山沟壑纵横、土质疏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有大量的泥沙流入黄河。上世纪90年代初,吕梁首开中国“四荒”拍卖先河,在全国启动了“拍卖荒山荒坡荒沟荒滩使用权加速小流域治理”,以实现“治山治水,治穷致富”。

事实上,这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在吕梁的早期实践。

高华处靠着一双手,20年来将乱石沟变成了生态园(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当时,吕梁市(地区)委号召机关干部到农村承包治理流域,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第一个积极响应,第一个报名。”高华处说。

彼时,高华处担任兴县林业局副局长,是一名拥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下定决心后,他很快办好各项手续,在全家的一片反对声中,独自一人背着铺盖卷儿进了乱石沟。

如今,战争时期“晋绥首府”所在地蔡家崖村西北五公里的地方,就是那条曾经的乱石沟,现在已成了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宋家沟生态园。

对于高华处而言,20年来他每天过的都是植树节。他承包的4800亩荒地已全部绿化,累计造林6000亩,植树10余万株,培育苗木50余万株。与此同时,他还为周边村民无偿支援了各种苗木10万余株,并为宋家沟所属的碾子村800村民解决了吃水难题,并解决了部分贫困户、残疾人的就业。

黄河沿岸满眼郁郁葱葱(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今年72岁的高华处,现在依然健步如飞、身体硬朗,他把自己的好身体归功于“种树”所赐。提起20年来的种树经历,高华处坚称无怨无悔。

进沟第一年的凄凉,高华处现在依然历历在目,“当时这乱石沟方圆十几里都不见一棵树,没水、没电,第一天来了就搭了个帐篷,一住就是一年,之后才盖了一间14平方米的简易房。”

植树造林、治理荒山的同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高华处还在山沟里打水井、建土坝、铺管道、修道路,建起了窑洞,引进了寺庙。

近年来,兴县以建设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契机,陆续打造了裴家川口等3个驿站、六郎寨等2个景区及张家湾自驾车营地。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以黄河游、红色游、乡村游为重点的全域旅游格局正在兴县构建。

晋绥文化生态碑林(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由于临近黄河与红色蔡家崖,高华处也有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为此他专门引进了广西荔浦芋头、新疆紫丁香等品种,建起了生态植物园;而黄河九曲碑林、晋绥文化生态碑林等特色景观也开始了建设。

在别人眼中,郁郁葱葱的宋家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高华处直言并不打算留给儿女继承,“我今年已经72岁,干不动了!但我是一名老党员,我计划以党费的形式把这里无偿交给国家,让它继续为黄河、为周边的百姓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高华处表示。

20年弹指一挥间,岁月苍老了高华处,却染绿了宋家沟,这就是一位老党员的绿色守望与坚持!(央广网“我家就在河边住”融媒体报道组)

编辑:郎麒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