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被誉为“华北水塔”,是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之一。

为了讲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山西故事,央广网山西频道在2022年9月18日正式启动了《我家就在河边住》大型融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围绕黄河、汾河沿线的县域展开,以普通人展现大时代,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以及百姓因河而兴的幸福故事,多角度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满城青山之中,逶迤而来的是碧波浩渺、一河锦绣(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央广网忻州11月21日消息 汾河谷地,有一片静水乐土,她的名字叫静乐。

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发源于忻州宁武县管涔山中,被称作山西的“母亲河”。静乐则是汾河自源头出发后流经的第二个县域。

满城青山之中,逶迤而来的是碧波浩渺、一河锦绣。汾河在静乐42公里的流域,加上碾河的汇入,形成广阔的汾河流域,滋养出两岸丰饶的沃土。

而汾水浸润,加上高海拔与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让静乐成为享誉国内的杂粮黄金种植区。

静乐藜麦的种植面积和品质都居于全国之首(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2011年,拥有7000多年种植历史、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藜麦扎根静乐。从第一粒藜麦种子漂洋过海,到产业化裂变,目前静乐藜麦的种植面积和品质都居于全国之首。2013年,静乐县被授予“中国藜麦之乡”称号。

10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力推下,静乐的农业特色产业开始多彩绽放。众多农民、龙头企业深耕藜麦产业。商机同样对静乐在外的有识之士产生了虹吸效应。

今年48岁的李润青,出生于静乐县娘子神乡。2013年,在省城太原干得风生水起的李润青,着魔一样,抛下从事了十余年的IT事业,毅然决然返回家乡静乐投资农业。

李润青抛下从事了十余年的IT事业,毅然决然返回家乡投资农业(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那一年,他创立了山西华青藜麦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把之前的积蓄全部砸到了家乡的田地与藜麦产业上。

“我回乡创业发展藜麦产业,当时也没想太多,就是很迫切想做这件事。回来后,就陆陆续续在我们娘子神乡租了1200多亩土地,下一步准备再增加一部分。”李润青说。

在他看来,回乡创业既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能为家乡做一些贡献,在发展壮大藜麦产业的同时,企业通过土地租赁、季节性用工还可以带动当地的老乡增收致富。

有机藜麦一直是李润青坚持的高端路线,在华青藜麦种植基地,他摒弃了农药,虽然亩产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他的产品市场售价每斤高达65元,远远超出其他非有机藜麦的售价。

通过产业链延伸,藜麦“变身”众多产品(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藜麦是古代印加人眼中的“粮食之母”, 由于其丰富全面的营养价值,被国际营养学家誉为丢失的远古“营养黄金”“超级谷物”,被素食爱好者奉为“素食之王”。

李润青直言,他每天都会食用藜麦。“藜麦的吃法很多,比如熬粥、做米饭,可以煮熟沥干炒菜时做配菜,还能作为配料拌饺子馅、包子馅!还有最简单的吃法,那就是用豆浆机、破壁机打成浆饮用。”他介绍道。

除了藜麦米,静乐县动员龙头企业对藜麦进行深加工,并在育种上进行布局。目前,白酒、黄酒、食醋等藜麦产品线正在延伸,附加值开始凸显。

静乐开展种子“卡脖子”关键技术科技攻关,致力打造“全国藜麦育种制种县”(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围绕藜麦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静乐县委、县政府提出将静乐县打造成为“全国藜麦育种制种县”,开展种子“卡脖子”关键技术科技攻关,掌握藜麦产业主动权,占领全国藜麦产业发展制高点。

静生长,乐生活。

事实上,当静乐成为藜麦生长“理想国”的同时,也成为静乐人与许多度假者的乐土,这一切皆因被称作“汾河之肾”的汾河静乐段42公里的生态廊道。2019年,静乐县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

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入秋时节,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人鸟和谐,野趣天成,这是忻州市唯一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山西省19个国家湿地公园之一。近年来,静乐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定捍卫着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这既是一段佳话,也是十余万静乐人民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勇毅担当与时代答卷。(央广网“我家就在河边住”融媒体报道组)

编辑:郎麒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