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被誉为“华北水塔”,是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之一。

为了讲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山西故事,央广网山西频道在2022年9月18日正式启动了《我家就在河边住》大型融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围绕黄河、汾河沿线的县域展开,以普通人展现大时代,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以及百姓因河而兴的幸福故事,多角度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被誉为“北米之最”——晋祠大米的主产地(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央广网太原11月23日消息 在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晋祠东部,有一片土壤呈黑色的沃土,那里就是被誉为“北米之最”——晋祠大米的主产地。

“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宋代范仲淹曾用诗句描绘过彼时晋祠稻田生产盛况。

史料记载,3300年前晋祠就开始种植大米。唐叔虞时期,晋祠大米被称为 “嘉禾”。

就是这方神奇的土地,稻米滋养了一代代晋祠儿女。

1997年出生的李琳,是太原市晋源区西寨村村民。每天清晨,她都会早早来到稻田公园,开始繁忙而充实的一天。

李琳将“禾稻之美”呈现给游客(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与祖辈勤于稼穑不同,李琳是一位“新农人”。她的工作是做好水稻文化的传播,把“禾稻之美”通过不同场景、形式呈现给游客。

稻田有梦想,乡村有力量。去年10月,集生态农业、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稻田公园在晋源区开园,之后李琳来到这里工作。

在稻田公园,晋祠米铺、稻田集市、稻田城堡等场景生动而有趣,如今,这里已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标杆,更是晋源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稻田公园已成为晋源区乡村旅游的新标杆(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在李琳的记忆中,因地下水长期超采和采煤损耗,1994年,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断流,受其滋养了三千余年的晋祠大米,曾一度濒临消失。

“我们现在正在尝试种植晋祠大米,稻田公园里有一块试验田,种植的就是稻花香一号,试种成功后将会大面积推广。也希望晋祠大米能重新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农耕文化一张代表性的名片。”惋惜之余,李琳坚信晋祠大米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晋祠大米的复种,让欧阳修笔下 “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的景象再现(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汾河水量的不断丰盈,难老泉的地下水位已经回升24米多。晋祠大米,逐步携香回归。晋祠大米的复种,让欧阳修笔下 “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的景象再现。

汾河是三晋的母亲河,流经太原境内188公里,自北而南纵贯晋源区,全长超过30公里。在这条碧绿绢带的南端,晋阳桥段水域长约2.5公里,宽约300米,水深达7米,是山西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对于水质、水量要求较高的赛艇和皮划艇项目就在这里训练。

上世纪90年代,受采煤影响,汾河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断流。汾水复流,是太原铁腕治水、生态调水、改革活水、高效节水、强力保水“五水共治”的结果。

汾河水质的变化,得益于从汾河上游的全流域生态治理,包括汾河景区大片湿地中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现在,景区内发现的鸟类有165种,各类树木花卉达到230余种。

在李琳看来,现在才是真正的“汾河流水哗啦啦”(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每天傍晚,李琳都会到城市的绿肺——汾河公园散步,在她看来,现在才是真正的“汾河流水哗啦啦”。

李琳的记忆中,小时候的汾河就是一条臭水沟,河的两侧是两条土路,她与小伙伴们经常会心惊胆战地在土路上骑行自行车。而如今,一川清水两岸锦绣,汾河公园两侧的自行车道可以直通南北。城中村改造后,李琳与村民们先后都搬进了宽敞气派的回迁楼。

晋源区位于太原市区西南,是太原市六城区之一,具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唐尧故地”“三晋之源”的美誉,是古晋阳城的所在地和三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境内晋祠、天龙山石窟、晋阳古城遗址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享誉海内外。

除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近年来,晋源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正在努力建设屹立在并州大地上的生态屏障。

晋源,西部蒙山巍巍,太山壮观,龙山古朴,天龙山秀美,东部穿境而过的汾河水千年流淌,沿岸景观如画、风光旖旎;中部并州明珠晋阳湖碧波荡漾,犹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晋源已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城市会客厅(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如今的晋源,“远看西山如画屏,郁郁苍苍三十里”,已成为集山水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城市会客厅。

对于李琳来说,晋源永远是她的家和牵挂,而汾河就是休戚与共的那一汪清泉。她希望把“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美景分享给每一个人,也希望有更多人能爱上晋祠大米。(央广网“我家就在河边住”融媒体报道组)

编辑:郎麒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