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1月1日消息(记者唐奇云)罗非鱼(Tilapia)原产非洲,因生长快、食性杂、耐受性强、易繁殖等优点,在上世纪70年代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世界性养殖种类。我国于1957年首次引进罗非鱼,目前,年养殖产量150万吨,成为世界罗非鱼养殖与加工第一大国。

近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赵金良教授和陈晓武教授在罗非鱼生殖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有了新的发现,成果在iScience期刊发表。

科研团队发现一种罗非鱼生殖细胞发育调控的新机制(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罗非鱼生长具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雄鱼生长比雌鱼快30%以上,因此,单(雄)性罗非鱼鱼苗为养殖者所偏好。

罗非鱼性别机制复杂,除受遗传调控外,环境温度也能诱导性别分化。性别分化阶段,鱼苗在36℃水温中培育一定天数后,就能诱导出高雄性比例的后代。因此,深入研究罗非鱼生殖发育调控机制,实现罗非鱼性别的精准控制,对提高鱼苗种雄性个体的比例,促进罗非鱼养殖产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该研究以上海海洋大学选育的“新吉富”罗非鱼为研究对象,在罗非鱼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的基础上,发现hsf5和rnf43基因发生了基因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新基因hsf5-rnf43。该融合基因在罗非鱼精巢中特异性表达,可促进精巢的发育。

研究还发现,在罗非鱼生殖腺早期发育中,基因组DNA甲基化调控了融合基因hsf5-rnf43的性别差异性表达,并且在罗非鱼生殖腺分化的温度敏感期受到高温的影响。hsf5基因属于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家族,而rnf43基因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分裂的功能。二者的融合可能是温度调控罗非鱼生殖细胞发育、性别分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编辑:林馥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