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巴中南江县一处开凿于北魏晚期、距今1400多年的摩崖造像,被当地村民以“给菩萨穿衣还愿”为由涂色,以致面目全非。11月15日,南江县发布通报称,当地已组织文物专家对造像进行查勘,研究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并对现场增加了保护措施,公安机关也正依法开展调查。

摩崖造像是指在山崖上刮摩,或在石头上刻画出的佛教造像。此次被毁的摩崖造像是在2021年被发现的。当地考古调查报告显示,该造像始开凿年代早,形成过程复杂,极具特色,对研究四川地区和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艺术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此珍贵的千年文物遭到人为破坏,原貌不复存在,令人倍感痛惜。当务之急是要抓紧现场查勘、研究工作,尽快尽力恢复造像原貌,尽可能弥补损失。对涉事人员,公安机关也要依法追究责任,以儆效尤。

虽然破坏文物的是当地村民,但此案反映出当地有关部门对该文物保护工作不到位。譬如,对很多当地人来说,或许都不知道此处摩崖造像的珍贵价值,文物保护部门为何不在现场竖立显眼的标识、说明和提示?再者,对这座千年造像,只是搭建了简易文物棚,看起来可遮阳挡雨,却没有更多围栏设施。现场虽然安装了视频监控,可为何当地村民“给菩萨穿衣还愿”时,管理人员不能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阻止?总之,无论是硬件设施建设,还是保护责任落实,乃至文物保护宣传,当地都做得远远不够。

不可否认,由于此处摩崖造像地处偏僻,文物发现至今仅有两年,当地没有足够时间、人力或资金来开展保护工作。但这些都是需要相关部门想办法解决的难题,而不能成为 “野生文物”保护受冷落的理由。近年来,从罗汉洞被彩绘,到古民居遭拆除,再到长城遗址被越野车碾压、被挖掘机挖开……破坏文物事件频繁发生,毁掉的是我们民族历史的记忆,造成的损失令人痛心。这提醒各地文保部门,那些散落在乡村山野间的文物,同样潜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绝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各地要以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的态度,尽快通过文物调查工作摸清底数,分类分级采取保护措施,量力而为、尽力而行,逐步开展好保护工作。只有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文物,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动能。(央广网评论员 陈锐海)

编辑:赵亚芸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