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9月21日消息(记者韩晓余 郭振丹)9月19日,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87所国内外参展高校携815项高科技项目亮相,其中复旦大学共有19个项目参展,涵盖信息与通信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复旦大学19项科技成果亮相工博会(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复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Xinsorb生物可吸收冠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项目一举斩获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大奖,该奖项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10项。与传统的金属支架不同,一种全新的心脏支架正在造福更多冠心病患者:植入人体3-4个月后,病变血管结构基本固定不再需要支撑;植入1年后,支架开始逐步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在2-4年内,支架被人体自然代谢吸收,使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自然状态,最终病变血管完全修复。
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葛均波团队从单兵作战到与工程师团队结合,逐渐领悟到了“医工结合”的重要性和创新的核心要素。目前,Xinsorb已在700多家医院为28000多名患者成功植入,在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预计未来每年将会有超过15万例以上的冠心病患者获益,并有望进一步拓展至海外。团队还将持续开展研究,进一步改良产品,扩大适用人群,并进一步发挥“介入无植入理念”,在原创医疗器械上寻求更多新的突破。
此外,邓勇辉团队在新型介孔半导体气敏材料研发过程中,提出了多种有机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与无机前驱物的协同共组装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策略,创制了一系列新型功能介孔半导体材料,深入开展了这类材料在智能气敏传感、绿色催化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团队开创性提出了交叉纳米线介孔半导体气敏材料、贵金属敏化介孔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材料、孔壁化学微环境可调的高性能传感材料,创制了包括介孔WO3、SnO2、In2O3、ZnO、Co3O4/C等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可控界面特性、高活性半导体气敏材料。
基于这些先进气敏材料制备的气体传感器能够实现氢气、硫化氢、氨水、乙醇、丙酮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的快速传感检测,且传感器件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ppb 浓度级别)和高响应性,借助无线蓝牙数据传输可实现智能手机实时信号收集。结合大数据、 神经网络算法、5G通讯和蓝牙通讯等方式,这些传感器将在先进智能化终端建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用于基于远程气体探测的工矿生产、气味导航搜索、远程医疗、爆炸物和武器追踪、太空资源探索等。
人工智能时代,长期被人力主导的制鞋制衣等传统行业将如何发展?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齐立哲团队在此次工博会上展示的模块化可重构柔性机器人生产线,不仅能精巧地模仿人手抓取柔软布料,还能像“乐高积木”一样,依据不同版型和尺码要求,快速拆卸重组成一条崭新的生产线。
作为世界鞋业生产大国,2019年中国鞋类产量为135亿双左右,约占全球产量的56%。但随着生产成本上升、东南亚等地鞋业崛起、少量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增加,传统行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的严峻挑战。为应对传统行业“机器换人”需求,由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甘中学院长、孙云权教授领导,项目团队基于已有的柔性机器人技术成果,在广东季华实验室的支持下,联合天津智通信息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燕山大学展开研发。
柔性机器人生产线的最大优势可归纳为四个“柔性”——生产过程柔性、产能柔性、工艺柔性和布局柔性。机器人能够自适应布料、版型、尺码和周边环境的变化,模仿人手进行精准抓取。“模块化”设计和“可重构”算法能根据企业不同产能需求,对模块进行增减。生产线还能根据个性化需求,从工艺库中调出相应模块,快速重组成一条新的机器人生产线,并适应场地要求。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