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临沂日报》迎来她70岁生日,我特别高兴。《临沂日报》七十年风雨兼程,在沂蒙大地上由一株嫩芽,长成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的确令人振奋和鼓舞!
人生的命运常常取决于一次偶然的相遇或奇妙的缘分,我和《临沂日报》的关系,同样是缘于报社对我的培养呵护和我对家乡沂蒙的专注与热爱。《临沂大众》1985年复刊,虽然只是四开四版,却迅速得到全区党员干部群众的喜爱,特别是各县新闻报道组同志们的青睐和钟爱。当时我是莒南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本地党报复刊,我们投稿有了主阵地,有时一期报纸上能发三四篇稿子,那种兴奋无以言表,是陶醉与沉迷。临沂是沂蒙革命老区的核心区、“沂蒙精神”的发源地。那正是改革开放最红火的年代,临沂人民激情澎湃、热情喷涌。为顺应时代潮流和基层需要,临沂地委决定《临沂大众》从1986年开始扩版,由周二版扩为每周一、三、五和周末四版。为此,报社集中调陈久钦、朱成军和我等几位各县相对优秀的通讯员到报社工作。我们响应号召于12月初报到,参与扩版。记得当时是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连成兼任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不久,郝导松任书记,郑钦禹任总编,王恩民、彭荣基任副总编,还有一大批来自临沂地区各方面的精英。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岗位,但为了共同的目标,都斗志昂扬,干劲十足,关系融洽,真拼实干。我被分配在总编室,对综合性的情况知道得多一点。那时,我年轻,办事不知深浅,报纸的许多重要文章的标题都是我用毛笔书写的。回忆起《临沂大众》的办报特色,我概括了三条:始终坚持党报的定位,及时传播宣传党的声音,走了一条沂蒙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路线”;坚持党的“喉舌”本色,走了一条紧紧围绕地委行署重大决策部署、贴心服务沂蒙革命老区发展振兴的“中心路线”;坚持临沂农业地区的特点,把舆论引导和宣传重点放在最广袤的农村,走了一条打造民意沟通平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服务沂蒙人民的“群众路线”。那年月,临沂各行各业的人们争相阅读《临沂大众》,看身边故事、学身边典型,享受着平民化、本土化的精神大餐。
当时限于人手,采取采编一体的体制,大家眼睛一律向下,深入基层一线、抢抓第一手材料的风气很浓。为迅速捕捉新闻线索,正副总编和部主任们经常带我们深入广袤的乡野田间和厂矿企业,直抵新闻第一现场。我们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走村串巷,就餐在公社食堂,夜晚在酒店的茶几、床头上熬夜“爬格子”,先商量起草修改,然后工工整整地誊写,每一天都忙碌充实、每一段文字都热气腾腾、每一篇稿子都倾尽心血。举办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四十周年”活动时,我作为记者始终参与,既写了报道,又经受了教育和锻炼。报社为保证素材鲜活时效,要求采编人员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鼓励记者和通讯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县乡党员干部谈话,跟职工村民聊天,与“三农”专家和基层干部交朋友,同写稿、共成长。我们还携手帮助了一些条件差、收入低的农民通讯员,后来报社还办起了内部刊物《临沂大众通讯》,作为沟通基层通讯员的桥梁。
在这样的团队里工作,很舒心、很繁忙,我学到了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思想工作作风,对沂蒙和沂蒙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沂蒙大地和沂蒙人充满热爱,从此沂蒙精神的血脉渐渐理性地融入了我的生命。我为她知疼知热,喜怒哀乐,歌唱留史。不久,我因文字和毛笔字有沂蒙人的风骨被调到临沂地委组织部工作,从此我成了《临沂大众》的铁杆通讯员,既喜欢把全区组织工作的情况及时改写成新闻稿变成铅字,又不断给“银雀”文学副刊写稿,《风雨荷塘》还获过散文征文一等奖。后来,我调省直工作,但一直和换了名的《临沂日报》保持着密切联系,以此为媒介及时了解家乡、了解沂蒙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时,我创作的歌颂沂蒙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长篇报告文学《沂蒙壮歌》在《人民文学》第七期头题位置刊发,已经对开八版的《临沂日报》破例用1至4版全文转载,旗下的《沂蒙晚报》用7个版全文转载。我受宠若惊,感谢之情溢于言表。同年,《临沂日报》发表我的报告文学《沂蒙精神“传家宝”》,被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评为2021年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美文二等奖,并收入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集萃。
岁月匆匆,若白驹过隙。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媒体也步入了大数据、全媒体时代。《临沂日报》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为己任,不断变革和突破转型,已发展成拥有“三报一刊”和“在临沂”客户端等全媒体的平台,努力打造临沂市民“总服务台”,做“有趣”党端、“青春”党媒,让市民“首先想起,不可替代”。虽说现在是信息广泛共享的新媒体、自媒体时代,但传统的纸媒仍大有可为,很多读者依然喜欢淡淡的墨香味和翻阅纸质报的感觉,喜欢接地气、有温度、有生命的文字。在报纸上留名,让文字变“铅字”,仍是草根作者和青年学生的“梦想”与期盼。
一张报纸,一世情缘。我作为有过几年新闻经历、亲历和见证过报社成长的沂蒙子弟,对《临沂日报》更是心存感激和由衷赞叹。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是《临沂日报》和我们沂蒙儿女共同的责任与夙愿。
沂蒙,我至敬至爱,永远唱不完、写不完……(临沂日报)
(作者简介:厉彦林,莒南县人,山东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兼省委老干部局局长,1986年至1988年为《临沂大众》报社编辑、记者)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