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滨州11月21日消息(记者刘博伦)渤海湾畔潮涌不息,盐碱滩上生机盎然。近年来,滨州无棣县立足临海区位优势,在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利用和现代海洋渔业领域多点突破。

工厂内排列整齐的软管产品(央广网记者 刘博伦 摄)
硬核智造破壁垒 海洋装备闯深蓝
“我们是国内首家、世界第4家海洋软管制造商,目前已拿下46项专利,就是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无棣海忠软管制造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专注于海洋输油、输气等非粘结复合软管研发,相比传统管道能大幅降低成本。依托“深水海底管道和立管工程技术”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团队攻克耐酸钢、耐高温材料等瓶颈,“累计生产各类软管超600公里,其中200多公里出口外国”。
谈及2025年重点项目,负责人难掩兴奋:“我们投资1.2亿元启动全国首套深海动态大口径软管项目,投产后软管口径能从12寸升到20寸,适用水深从150米拓展到2000米!这个项目还获评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拿到998万元资金支持,公司也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工人正在建造船舶(央广网记者 刘博伦 摄)
抢抓复航机遇 开拓国内外市场
作为滨州、东营地区唯一运营的造船企业,无棣津滨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凭借40万吨年船舶修造能力,2025年预计实现产值3000万元。公司紧抓小清河复航重大契机,已与济南东发船舶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签约两批次13艘小清河复航船订单,2024年7月复航首制船顺利上水,同年12月又有两艘复航船在潍坊寿光港完成交付,为区域内河航运复苏注入关键动能。
目前,公司在建订单船舶达5艘,涵盖5200匹拖轮2艘、1400匹拖轮1艘、800吨自航泊1艘及中交半潜平台1座,其中5200匹与1400匹拖轮计划于2025年底交付使用。

友发集团渔光互补产业园(央广网记者 刘博伦 摄)
渔光共生绘绿卷 盐碱地变身聚宝盆
“以前这片盐碱滩除了晒盐没有其他好用途,经济收益少,现在‘渔光互补’让它变成了‘聚宝盆’!”无棣县新能源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达99.17万千瓦,占总装机规模一半以上,“友发渔光互补4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最典型,上面发电、下面养虾,效益比单纯养殖翻了一番”。
该负责人算了笔细账:“就拿南美白对虾来说,亩产能到100多斤。目前这个模式带动了周边15个村集体增收,还提供了600多个就业岗位,生态和经济收益都实打实提高了。”

正海贝类苗种繁育中心(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科技兴渔强种业 蓝色粮仓结硕果
坐落于渤海湾畔的正海贝类苗种繁育中心,占地30000平方米、拥有3万方水体规模,每年可以培育近江牡蛎苗种近2亿粒,是山东省级文蛤原种场和近江牡蛎原种场。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用3年完成近江牡蛎育种突破,“现在能规模化繁育文蛤、毛蚶等多种贝类,每年向海洋牧场供苗30亿粒以上,还培育出‘滨州金蚝’‘滨州文蛤’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正海贝类苗种繁育中心负责人介绍。

海城半滑舌鳎工厂培育的半滑舌鳎幼苗(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制图)
“我们做半滑舌鳎养殖二十年了,从一开始攻克人工繁育难题,到现在建成8.5万平方米循环水养殖车间,太不容易了。”山东海城生态科技集团负责人介绍,公司目前年育半滑舌鳎苗种2500万尾,成鱼产量100吨,年营业收入增长超500万元,“现在用全封闭循环水技术,耗水量只有传统养殖的1/20,尾水排放减少90%以上,既环保又高效”。
从46项专利打破垄断,到30亿粒苗种筑牢“海上粮仓”,再到99.17万千瓦绿电点亮盐碱滩,无棣用一组组亮眼数据,书写着渤海湾畔的海洋经济新篇。未来,这座滨海小城将继续以科技为翼、以生态为基,在蓝色沃土上绘就更高质量的发展画卷。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