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滨州11月1日消息(记者李舜)作为黄河下游的严重缺水城市,滨州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65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农业灌溉高度依赖黄河水。近年来,该市以“数字赋能+水价改革”为核心抓手,联动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构建起“精准灌溉、科学定价、高效管护”的农业节水体系,不仅实现黄河水资源超载“摘帽”,更让节水与惠民、增效同频共振,为黄河流域农业节水提供“滨州样板”。
数字赋能是滨州农业节水的“智慧引擎”。滨州市引黄灌溉服务中心以簸箕李、小开河、韩墩三大数字孪生灌区于2022年入选全国首批数字孪生灌区试点为契机,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平台建设,一套“天地一体”的感知网络全面铺开——1444台高清监控、35处轨道式自动测流车、266处水位计实时采集数据,构建起“灌区干支渠—末级渠系—用水户”三级计量体系。对有限的黄河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度、精准管理与高效利用,切实保障了灌区的供水安全。

小开河灌区渠首设轨道式自动测流车(央广网记者 李舜 摄)
滨州市引黄灌溉服务中心职工牛玉芬介绍,依托数字孪生平台,滨州市开发供需水预报、渠道配水等6大专业模型,可提前一个月预测农业需水,智能生成18座水库、300余条干支渠的引水方案。今年春灌期间全市540万亩冬小麦普浇一遍,黄河以北地区较往年提前1个月完成灌溉,北海新区近10年来首次用上黄河水。

工作人员现场演示数字孪生灌区平台的使用(央广网记者 李舜 摄)
水价改革为节水注入“制度动力”。阳信县作为省级农业水价改革试点,逐户复核耕地,全面摸清农业用水“家底”,将1.45亿立方米水权指标确权到户,亩均核定146立方米。农业用水终端水价由改革前的0.08—0.1元每立方米提升至0.28元每立方米,但群众灌溉成本每亩可节省开支50%,灌溉成本从30—50元每亩降低到15—20元。同时经济效益可观:明渠改管道,亩均灌溉一次可节水25%,每亩次用水由原来的80方减少到60方左右,管网输水的利用率由原来的65%提升到了95%以上;粮食亩产增加200—300斤,果蔬亩产增加800—1000斤;每亩可节约至少2个劳动力、2小时,阳信县耕地面积60余万亩,节约劳动力达72万人次。推行农业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机制,一档水价按终端价格执行(定额内);二档为终端价格1.5倍(超定额30%以内);三档为终端价格2倍(超定额30%以上),通过价格杠杆倒逼用水户主动节水。“以前大水漫灌不心疼,现在多用多花钱,自然而然就会想着节水。”阳信县城乡水务局农水科负责人马俊杰说,水价的调整让农户们从“被动节水”变成了“主动节水”。
为进一步打通节水“最后一公里”,滨州市结合农户灌溉需求,以单村或联村集中连片耕地为单元,推广“小泵站+管道+出水口”的小型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凭借控制面积小、灌溉周期短的优势,破解“浇地难”问题。“以前浇地得一家人齐上阵,现在插卡就能用水,一个人就能浇,省力又省钱。”在阳信县翟王镇马王村,69岁的王同生感慨道。2017年起,滨州市引入本地农业灌溉服务公司,以“专业人干专业事”解决传统农田水利“有人用、无人管”痛点,实现用水计量与灌溉服务“双到户”,设施管护力度显著提升。

阳信县翟王镇马王村的出水口,打通节水“最后一公里”(央广网记者 李舜 摄)
滨州市通过数字赋能提效率、水价改革强约束,不仅破解了“浇地难”“管护弱”等传统难题,更实现了水资源利用率提升、农业成本下降、粮食果蔬增产的多重成效,为黄河流域缺水地区推进农业节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