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德州10月29日消息(记者李舜)作为人均水资源不足全国均值10%的严重缺水城市,山东省德州市近年来在农业节水领域持续发力,通过技术升级与机制革新,让万亩良田长出“节水密码”,实现了“缺水地区保丰收”的良性循环,相关成果已覆盖全市多片农田,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为破解群众对科学灌溉制度不熟悉、高效节水技术难上手等问题,德州市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在齐河县共建科技小院,建立“政产学研用”机制,“小院是一个窗口,可以将研究成果推广到田间地头。”齐河县水利局农水科科长王荣勇介绍,自小院建立2年来,一系列技术成果加速落地。不仅修订了作物灌溉定额通用标准、管道输水及微喷灌灌溉定额,建立了灌溉预报机制,为群众科学灌溉提供指导,还在小院开展田间授课,发展院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田5000亩,开展硕士生结对指导128人次,累计培训农民2600人次,带动齐河县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万亩,亩均年粮食增产200斤。

科技小院内种植的玉米迎来丰收(央广网记者 李舜 摄)

在德州宁津县,受引黄滞后、过境水难利用等影响,水资源“可用不可靠”问题突出。为破解水资源瓶颈,保障农业用水与农民增收,当地以“节流开源并重”为核心,摸索出一套农业用水管理与水价改革新路径。

宁津县水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绍江介绍,宁津县全面配备具备自动计量与实时传输功能的智能终端设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6476。农户通过水权交易App实时查询用水数据,计量准确率超95%。目前全县可实现计量到户的村庄96个,机井2880眼,全部接入县级农业水价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改造55万亩漫灌田,集成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方式,实现亩均节水20立方米以上。

指针式喷灌机助力提高灌溉效率(央广网记者 李舜 摄)

“为引导农户转变用水观念,从‘要我节水’转变至‘我要节水’,我们执行分类水价政策。”王绍江介绍,以粮食作物为例,当地以亩均水权192立方米和灌溉定额263立方米每亩为依据,实行分级计价:水权内按基本水价收取;超水权未超定额部分按“基本水价+水权交易费”收取;超定额50%以内按1.5倍基本水价加交易费,超50%按2倍加交易费,有效引导农户主动节水。

“刷卡就能出水,浇地的效率提高了,用水量也一目了然。”在宁津县相衙镇大耿村,一号泵站管理员耿清存手持IC卡,向记者展示了村里的用水计量系统。耿清存告诉记者,一号泵站覆盖500余亩农田,设有19套流量计,每套配备3至5个出水口,实现了家家户户刷卡用水,彻底告别了“大水漫灌、糊涂算账”的时代。

宁津县相衙镇大耿村一号泵站配套的用水流量计(央广网记者 李舜 摄)

为了让农户明明白白用水,德州市坚持“建工程必建计量”原则,结合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全市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等项目,累计投资8700万元,构建起“市—县—乡—用水单元”四级计量体系,实现农业用水全程可测、可管、可控。市县层面建设供水渠道断面自动测流系统、广角超声波时差法明渠流量计等计量设施66处;乡镇边界布设雷达流量计等设备873处;乡镇以下用水单元分类施策,在泵站、机井安装超声波流量计、电磁流量计,在明渠安装多普勒流量计,全市累计安装计量设施超2.3万处;终端计量上,渠灌区推广泵站给水栓水表,井灌区以“水电双控”配合“以电折水”实现计量到户,进一步提升终端用水计量的覆盖面与精准度,让农户每用一方水都心中有数。

据了解,德州市当前土地规模流转经营面积达40%以上,为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存在的灌溉难题,德州健全专业组织,灌溉服务到户。针对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户,由村集体统一组织“团购”种植合作社提供的灌溉、种植、施肥等托管服务,采用“保底+334分红”模式,即“农户保底享1000斤小麦收益,超额收益按合作社30%、村集体30%、农户40%分配”,保障三方利益。构建“合作社+水管员+农户”体系,乡镇设总会、村设分会,水管员负责灌溉工程运维、秩序协调、技术推广及水费收缴,以“身边人管身边事”的模式,成为分散种植区灌溉服务的主力军。

如今,德州凭智能计量、水价改革与托管服务等举措破解缺水困境,实现农业节水与粮食丰产。其探索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样本,以实干为农业绿色发展、粮食安全注入了“德州力量”。

编辑:唐磊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