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8日,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百载深蓝·法治护海”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一行7人赴烟台长岛综合试验区,围绕“海洋产业发展与法治保障”主题开展社会实践。
对话自然资源局:解码海洋产业结构发展的“长岛智慧”
调研队与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自然资源局展开深度座谈,自然资源局办公室主任李增、海洋发展科副科长孙鹏、长岛海监大队队长宋春霖出席会谈,详细解读了长岛“生态优先、科技赋能”的海洋产业发展路径。
据介绍,长岛已形成“以养殖为主、捕捞为辅”的特色产业结构,其中立体生态养殖与海洋牧场两大模式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海洋牧场建设则构建了“近岸传统养殖 + 深远海智能养殖”的协同格局:渔民在近海采用筏式养殖技术培育海带、贝类等传统品种,保障基础产能;水产企业在深远海部署多个现代化养殖网箱,聚焦三文鱼、真鲷等高端鱼类养殖,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水温调控、饵料投放、病害监测的精准管理,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长岛方案”。
走访海洋经济促进局:探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长岛路径”
调研队走进长岛海洋经济促进局,深入了解该局作为“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核心推动力量,如何以系统性布局激活海洋经济动能。海洋经济促进局党委副书记唐君玮与办公室主任王美丁详细介绍了长岛以全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为抓手,通过“机制创新、链条延伸、项目攻坚”三维发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规模化、智慧化、高值化跃升的实践路径。
据悉,在促进局统筹下,长岛构建起“苗种培育—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了牟平金山湾苗种繁育基地建成国内首套三文鱼陆海接力循环水系统,联合山西、湖北等地建立标粗鱼苗供应基地,苗种自供能力持续扩容;主导“陆海接力”养殖创新,2024年实现了600吨三文鱼上市,2025年预计产出1500吨,创下淡水与海水接力养殖的全国先例。一系列举措让长岛海洋经济发展底气更足,更让“全国看山东、山东看烟台、烟台看长岛”的行业共识愈发清晰。
探访“经海007”养殖网箱:见证现代化水产养殖的“长岛活力”
在长岛渤海海域,“经海007”深远海智能养殖网箱的崛起,是制度活力与科技活力双轮驱动的生动写照。
作为海洋经济开发区的核心项目,“经海007”的落地离不开一套量身定制的制度支撑:海洋经济开发区设立,专项政府部门海洋经济促进局建立,优化了行政办事流程,提升了审批效率;开发区“六个一”框架提供全流程服务,从海域使用审批到专项债券支持,让企业轻装上阵。网箱主体堪称“深海巨无霸”,钢质框架承重柱直抵海床,可抵御12级风浪与8米巨浪,9.4万立方米的养殖水体由双层网衣包裹——内网圈养着近100万尾黑鲪鱼、真鲷,外网过滤杂质与野杂鱼群。平台四周的液压装置暗藏巧思,起捕时可直接将网体整体提升,实现高效收鱼。此外,绿色能源系统是网箱的动力心脏,风电与光伏发电板在平台顶部整齐排列,日常供电自给自足。“靠海不用海,用电不耗能”的模式让养殖过程与海洋生态和谐共生。
走进长山商城:感知渔业产品产销对接的“长岛样板”
调研队走进长岛县长山海珍品有限责任公司,探寻这家深耕30余年的渔业企业如何构建全链条生态,成为长岛海洋经济以产促销、以销带产的典型样本。公司依托36800亩天然海洋牧场,打造从海洋到餐桌的闭环。
公司以海洋牧场为核心,规划30000亩立体生态养殖区,充分利用立体生态养殖模式:上层养殖海带、裙带菜净化海水,中层吊养扇贝、牡蛎过滤水体,底层底播海参、鲍鱼利用残饵。这种模式下产出的海珍品,因天然环境滋养、无添加养殖,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优质原料吸引第十三届全运会等高端餐饮采购,成为“长岛鲜味”的活招牌。销售端则构建起了多渠道协同格局,线下布局直营店、分店,入驻商超专柜,将海珍品直送消费者;线上搭建天猫旗舰店、阿里巴巴平台、移动端商城,实现同质同价的全网覆盖。企业还通过国际食品博览会、海参文化节等展会拓客,与全国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实现长岛海珍品养得出、加工好、卖得远。
此次调研,团队不仅见证了长岛从“渔猎海岛”到“蓝色粮仓”的变化,更触摸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脉搏——从自然资源局的结构优化,到海洋经济促进局的机制创新,从“经海007”的科技突破,到长山商城的产销闭环,“长岛模式”的内核,正是对向海图强战略的生动践行。(张自厚)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