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载体与精神地标,如何突破“有书读”的基础门槛,迈向“读好书、用好书”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近年来,潍坊寿光市以农家书屋高效利用为核心抓手,通过“分类定级优布局、精准供给强服务、融合发展促振兴” 的三步走策略,将全市922家农家书屋成功打造为涵养乡风文明的“能量加油站”、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助推器”,让文化之风吹遍乡村每个角落。
分类定级,让资源配置更高效
“之前村里、社区里建的书屋,很多都机械地等同于‘买书’,现在按照‘分级管理’的标准,大家的目标更明确了。”寿光市圣城街道党工委委员赵爱凤介绍说:“我们街道上也跟进指导,对同类型的书屋进行流动管理,常换常新,不少书屋都由四级提升为了二级。”
寿光市组建专题调研组,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全市农家书屋全面摸底,建立数据库,精准掌握书屋位置、藏书量、运营情况等信息。依据硬件设施、管理服务等指标,将书屋划分为四级,分级管理——一级14个、二级93个、三级578个、四级187个,四级以下50个。对设施陈旧、藏书不足1500册的四级及以下书屋,或撤销牌子保留阅读功能,或合并至中心村;对管理能力弱的15个书屋,转交退休教师、景区等运营;对8个基础好的书屋进行特色化改造升级,让资源向需求集中、向实效倾斜。
精准供给,让服务更对群众“胃口”
“现在大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了,村里建起‘仓颉汉字艺术馆’,不少孩子对书法很感兴趣,我们征求意见后在书屋增加书法书籍,你看,很快就到位了!”寿光市洛城街道屯西村村民李凤莲的体验,正是“按需配书”的生动写照。
寿光市推行“点单式”服务:农业重镇重点配备蔬菜种植、网络销售书籍;工业重镇侧重工业升级、安全环保读物;特色乡镇按需定制书单。同时,在300余个书屋设置不同阅读区,配备蓝牙耳机、无线网络,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为织密阅读网络,实施“总分馆”制度,市图书馆为总馆,辖14个镇街分馆,实现“通借通还”;建设三圣书房、司法书吧等阅读阵地60余处,打造15分钟阅读圈。在150所中小学设立“阅读书苑”“读书驿站”,建成1300多个校园阅读场域。
融合发展,让书屋成为振兴“新引擎”
“以前农闲时只能唠嗑打牌,现在书屋成了我们的‘文化客厅’!”台头镇三座楼村村民耿晓庆笑着介绍。这间农家书屋,如今已成为村里最热闹的打卡地——孩子们放学后跑来写作业、周末参加研学活动,“新农人”在这里电商直播,老人们在这里缝乡绣。
寿光市推行“全民阅读+”模式,通过“书屋+非遗”“书屋+研学”“书屋+电商”等模块,让书屋“活”起来。利用节庆节点,寿光先后开展“书润童心”“书香为伴”等阅读活动千余场,参与人数超60万人次;启动“书香寿光文化节”,举办读书朗诵大赛、名师大讲堂等10余项活动,在分馆设“阅享超市”,读者凭“阅读积分”兑换物资等。同时,将书屋建设与文明实践结合,培育300余名“阅读推广志愿者”,开展宣传活动120余场次;与文化振兴联动,推动《看云起》《仓颉造字》等优秀作品入书屋,开设活字印刷、剪纸等12门非遗课程,年接待研学人员5000人,让农家书屋成为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大舞台”。
如今,寿光市的农家书屋已从“藏书点”,变身集阅读、培训、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乡村文化振兴彰显出实实在在的新动能。(付瑶)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