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泰安7月3日消息(记者唐磊)“过去的面人只有手指大小,插根竹签,是娃娃手里的玩意儿。现在的面塑可随意掌握大小,成了能欣赏、能收藏的艺术品。”顺着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石家面塑第七代传承人石洪令手指的方向,展柜里的仕女面塑裙裾如云,衣袂飘飘,在光线映照下,竟生出无限生动与飘逸。
石洪令用一双巧手将面粉与糯米粉变化为栩栩如生的作品。(央广网发 受访者 供图)
面塑,这门俗称“捏面人”的古老手艺,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古代多用于祭祀、庆典,后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璀璨的民间艺术明珠。
泰山石家面塑,自清代中期扎根泰安,历经两百年岁月洗礼,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级非遗项目。其魅力在于“神态灵动、意境悠远”——揉、搓、压、捻塑其形;剪、点、捏、划传其神,并做到不增不补,肢体间无缝连接,全靠一双妙手控制力道。
面塑作品《只此青绿》(央广网发 受访者 供图)
更独特的是,它深深烙印着泰山与泰安的民俗印记:镇邪保平安的石敢当、憨态可掬的泰山祈福娃娃,都是石家面塑舞台上鲜活的“本地角儿”。
面塑作品《泰山祈福娃娃》(央广网发 受访者 供图)
作为老石家的小女儿,石洪令在父辈们的艺术熏陶中长大,耳濡目染习得一手精湛的面塑技艺。然而,骨子里的艺术追求让她不满足于传统民间面塑的质朴粗犷和略显单一的色调,“总觉得少了点精致和层次感。”石洪令坦言,这份执着引领她踏上求索之路,在面团配方、色彩调和及塑形手法上反复试验,“光是调一个理想的淡青色,就不知失败过多少次。”直到拜入津门面塑大师王玓门下,大师细腻传神、富含人文气息的风格,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其技艺得到质的飞跃。
石洪令还大胆地突破地域与材料的边界,主动与内蒙古民间艺人合作面塑作品《牦牛女孩》,经反复试验,她将骆驼毛纤维黏附在面团上,开创性地优化了质感和表现力。
面塑作品《牦牛女孩》(央广网发 受访者 供图)
因深知非遗传承不能仅靠“关门授徒”,石洪令积极推动泰山面塑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她联合泰安面塑艺人成立了泰山面塑文化艺术研究院,广开爱好者培训之门;更携作品活跃于庙会、社区、非遗市集与亲子课堂。“多像一种奇妙的平衡,好动的孩子走近面塑安静了,安静的孩子反而活泼了。”多年来,石洪令不仅培养出众多优秀面塑教师,更将“小巧手儿童面塑”课程带入校园,传授技艺。
石洪令向小朋友们教授面塑技艺(央广网发 李雪 摄)
在石洪令手中,祖传的面塑技艺不再是凝固的形态,而是化为一种流动的生命力。它连接着过往的智慧,抚慰着当下的心灵,更在无数被点亮的眼眸中,悄然塑造着未来的模样。“揉的是面,安的是心”——石洪令认为,这掌心方寸间的“慢”哲学,或许正是快节奏生活里的一种慰藉。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