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滨州4月20日消息(记者唐磊)水产种业作为渔业发展的“芯片”,在壮大多元化海水养殖生产、保障水产品稳定供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发挥着核心支撑作用。在山东省滨州市,“洋气”的外来户南美白对虾,“游”进了黄河岸边的盐碱地,“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滨州,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坐拥126公里海岸线、130余万亩沿海滩涂,8条30公里以上入海河流,为对虾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对虾种业创新按下了“加速键”。
渤海水产国家对虾联合育种平台(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在渤海水产国家级对虾联合育种平台项目的实验室,记者看到,一台台对虾育种智能设备整齐排列,工作人员正在对实验样品进行相应检测。“平台整合多方顶尖科研力量,构建从‘实验室’到‘示范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聚焦对虾种源核心技术攻关,有望打破国外垄断,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陈家勇介绍,平台也为渔业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通过加速良种选育、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和精深加工技术转化,能提升“滨州对虾”品牌国际竞争力,为全国现代渔业发展树立标杆。
工作人员正在病原检测室进行检测(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我国虽是世界最大的对虾生产国和消费国,但种业曾长期面临“卡脖子”问题——种源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储备不足、产业化协同机制滞后,制约着产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宋文华认为,“破解这些难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现代育种体系。”为此,“对虾联合育种平台”项目还成立了国家对虾联合育种平台专家咨询委员会。同时,该项目通过联合育种,整合各方力量,促进产学研政企之间、企业之间种质资源、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之间育种技术的大联合,完成从育种、扩繁、养殖等整个养殖产业链的构建,为我国对虾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实验室内景(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此外,国家级对虾联合育种平台项目,立足我国现代种业长远发展需求,瞄准国际前沿育种理念、技术和模式,通过联合机制,合力突破对虾育种关键理论和核心技术瓶颈,进一步优化商业化育种体系。
记者了解到,“对虾联合育种平台”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方面也走在前列。平台集成“上粮下渔”“渔盐一体”等低碳模式,促进对虾养殖与粮食安全、盐田资源、清洁能源融合发展,为水产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滨州方案”。
众多对虾深加工产品(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据了解,“对虾联合育种平台”项目占地近30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同时,平台的运营配套了海水、卤水两套水源,以及3000余亩的水处理池,确保平台种苗繁育的水源安全。
多年来,滨州立足“河海交融”的独特优势,在水产种业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记者了解到,滨州年产对虾16万吨,约占全省总产量的53%,获批对虾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省级试点,培育了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虾品种,约占全国的1/4,掌握核心种源家系1000余个、约占全国的1/5,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盐田虾之乡”“中国南美白对虾种都”。
值得一提的是,4月19日,国家对虾联合育种平台启动活动暨国家对虾联合育种平台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活动举行。“希望各位院士专家继续为山东、为滨州传经送宝,把论文写在海洋牧场、写在养殖塘口;希望广大企业以平台为依托,勇当种业创新的‘弄潮儿’,在市场竞争中育良种、树品牌、强产业,共同推动山东渔业高质量发展。”宋文华在会上表示。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