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6月9日消息(记者 昌思荣 王颖 实习生 罗皓伦)傍晚七点,热闹的音乐声从兴隆湖畔传开,一辆辆汽车陆续驶来,不一会儿,原本的空地便停的满满当当。车主们打开汽车后备箱,氛围灯、广告牌、幕布接连挂起,琳琅满目的各类物品应有尽有,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人们在不同摊位间穿梭、挑选商品,人间烟火气弥漫开来。

热闹的后备箱集市(央广网实习生 罗皓伦 摄)

近期,一种引人注目“后备箱集市”出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这种商业模式以年轻人为主导,他们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技巧,利用后备箱来实现小额商品的买卖,并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现象。

林辉一家小吃店的店主,在城区的步行街经营着一间小店铺。起念摆摊,是因为不断上涨的店铺租金让小本生意难以支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成都三色路附近聚集了不少以汽车为店面的商铺。店主们站在自己的“小铺”前,出售着各种商品,像是夜市,但卖的东西更加多元,新潮有趣,整条路上人来人往,生意不是一般的红火。

“除了许多时尚、文艺的小店铺,还有音乐爱好者在演唱流行歌曲。市民坐在店铺前的小桌椅上喝着咖啡,品尝着蛋糕,好不惬意。”经过连续一周的考察,林辉便开车来到了兴隆湖畔,星星灯、折叠椅、小桌子、广告牌、便携式锅炉……后备箱打开,一个简易的“后备箱汉堡店”就开了起来。

出摊的第一天晚上,他便卖了将近60份汉堡,准备的原料早早就卖光,但仍有不少消费者上来询问,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这次成功的尝试,让林辉欣喜万分,不仅提高了收入,时间也更自由灵活。“后备箱集市客流量大,沉浸式场景提高了顾客的购买意愿,与其说大家是在吃东西填饱肚子,不如说是来感受生活。”林辉告诉记者。

另一边,在成都锦江区猛追湾的集市上,于嘉嘉刚从单位下班,便来到了自己的摊位上忙活起来。

于嘉嘉是一名咖啡爱好者,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闲暇时,她喜欢从网上购买不同种类的咖啡豆,品尝不同的咖啡风味,然后将评价发布到网络上。在线下集市上开了这家“小店”后,她认识了许多咖啡爱好者并建起了咖啡交流微信群,而她的小摊,也变成了大家日常交流分享的“小基地”。

“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丰富了业余时间还能交到朋友,何乐而不为?”于嘉嘉乐呵呵地说。

嘈杂的环境,简单的桌椅板凳,不算精致的小吃饮品却吸引了大批的人前来体验。同样以年轻人为主导,他们或是创业者,或是消费者,年轻人们用自己的方式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他们的创意、热情、敢想敢做,也让创新经济拥有无限可能。

除了“后备箱经济”,集市经济等,各种自助甜品店、自助火锅店、自助照相馆等创新性实体店也不断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新颖有趣的消费模式让这些小店十分“受追捧”。

“我是一个典型的‘社恐’,以前特别抗拒拍照,开这家自助照相馆的原因就是想为像我一样的这群人提供更加私密、自由的拍照环境,让他们也能够随心所欲地记录自己。”向继冬告诉记者。几年前大学毕业的向继冬,原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这份“稳定”却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于是他在深思熟虑及反复考察后选择辞职,和朋友一起开了这家照相馆。

“当时身边的人几乎都是不看好的,他们都觉得实体经济不好做,劝我转到线上。”周围反对的声音并没有让向继冬改变初衷,他与朋友相互扶持,利用之前互联网工作积累的经验和优势,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为小店引来了大波客流,新颖的消费场景及成功的宣传引流,让照相馆的生意十分“火爆”。目前,向继冬的第二家分店已经在准备之中。

“实体经济从来都没有‘没落’,只要能创新,有想法,它就会重新焕发生机。而我们作为年轻人,应该随时保持敏锐的触觉,要思考,更要勇于实践!”向继冬说。

据统计,在今年的“五一”假期,成都共接待游客1939.4万人次,同比增长42.5%,为五年来最高。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伴随着蓬勃的文旅复苏,创新经济、创新消费等也将迎来更多机遇,并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能。

编辑:昌思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