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央广网西宁10月15日消息 “十年前,西宁市的丁香花品种有18种,花期仅两个月,普遍为四瓣丁香。有人说找到五瓣的丁香花就找到了幸福。”张锦梅说。

十年来,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锦梅和她的团队不仅在西宁建成了全国首个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也栽培出了更多品种的丁香花。如今,五瓣、六瓣、七瓣丁香花已开满西宁的大街小巷,花期也延长到了五个多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青海考察调研、两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寄予“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殷切期望,为青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航拍西宁市区(央广网发 黎晓刚 摄)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十年间,西宁森林覆盖率由28%提高到3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6.6%增长到40.5%,成为西北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是2012年的一倍多。同时,光伏、锂电、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西宁不断培育发展,锂电产能接近全国产能的三分之一。

一座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谷”城市正在高原崛起。

璀璨绽放 辛勤育出满城花香飘春秋

西宁市是青海省及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冲,素有“青藏门户”之称。城区平均海拔超过2200米,气候相对恶劣,丁香树却占市区花灌木栽植总量的70%,丁香花的芬芳从春天一直飘到秋天。

每当微风起,满城花飘香。这烂漫的丁香花,让张锦梅倍感欣慰。

扎根高原30余载,从西宁西山绿化到湟水森林公园建设,从杨树优良品种选育到丁香繁育推广,张锦梅的脚步走过西宁的山水湖草,她的辛勤付出在枝头璀璨绽放。

在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温室内,张锦梅(中)与同事查看种苗(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贫瘠的土壤、光秃的山丘、狂风卷起沙尘,满目都是黄土……”张锦梅回忆起1992年从当时的湟中县农技推广中心到西宁市西山林场时的场景,不禁感慨万分。

1998年,张锦梅负责小桥苗圃480亩基地,开始成批栽培各类丁香树苗。为培育出更多适合青海高原特殊气候的丁香品种,她和团队的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采集了很多野生种子,引进了大量丁香优质品种。

在她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丁香品种数量增加到了103种,可繁育的有69种。丁香颜色由单一的紫色变为白色、红色、黄色、粉红色等,栽植数量已达到上千万株,不同花期的丁香错季开放,让西宁这座城市更加绚丽多彩。

丁香花开扮靓西宁(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张锦梅的坚守,换来了西宁的绿梦成真,花香如海。她也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森林公园建设先进个人、青海省优秀专家等多项殊荣。

生态向好,生活宜居,西宁活力四射,正如丁香花的花语一样:欢乐、青春。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西宁的原因。

在旅游出行网站发布的今年全国6月、7月旅游数据中,西宁上榜最受游客喜爱的私家团目的地城市之一。许多人慕名而来,踏上向往的青藏高原。在抵达首个目的地——西宁之后,大部分人都会对这座高原城市刷新认知。

“火车站是我每天固定的载客点之一,因为这几年来西宁的游客很多,每天差不多要在这里接送七八趟客人。”今年42岁的张达杰有着12年开出租车的工作经历。十多年来,他带着乘客感受过凌晨三四点西宁的静谧,早晨八九点西宁的繁忙,晚上六七点西宁的烟火气。

西宁市大新街夜市(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这十年,发展很快,环境好,空气好,人热情。”这是朴实的张达杰对家乡西宁的认识。

西宁的美好就在于,它不仅能让游客在初次见面时生出好奇和心动,更能让长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产生由衷的热爱。

十年前,张吉祥从南方来到西宁求学,毕业后他和很多同学在西宁安家落户。“每年好多亲友会来西宁旅游度假,现在大家喜欢这里的气候和景色,西宁也越来越有大都市的氛围。”张吉祥说。

游展会、逛市集,是西宁市民的一项重要“打卡”活动。每年春夏,群众喜闻乐见的各大展会、赛事陆续举办,西宁进入最热闹的时节。

布展精美、商贸繁荣、活动纷呈,西宁城市发展投资洽谈会上,高原古城向省内外宾客展现着现代、美丽和幸福的西宁新面貌。

酸奶、酿皮、炕锅羊肉,特色美食风味飘香,西宁美食节吸引着八方来客,游客享青海特色、品青海味道、感知青海故事。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车队驶过青海体育中心(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每年7月,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如约而至,作为赛事开幕式的永久举办地,西宁被竞技体育的热情“点燃”,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

……

走在西宁,游在西宁,生活在西宁,干事创业在西宁。西宁以蓬勃的朝气和开阔的前景,广迎四海宾朋。

水绿山青 森林+园林+无废城市富集首府

东方欲晓,西宁被潺潺流淌的河水唤醒。湟水河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三个方向流经市区,再向东流去。沿三条河流两岸,300多个公园和街头绿地串起了西宁这座“公园中的城市”。

清晨的麒麟湾公园,阳光和煦、绿树成荫,淙淙的麒麟泉水叮咚作响,处处透露着悠闲和浪漫。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麒麟湾公园里,陈志远和同伴们正在吹奏《歌唱祖国》,悠扬的乐曲飘散在公园上方,游人们沉浸其中。

陈志远(左二)和同伴们在麒麟湾公园内吹奏乐器(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退休之后我们组成了一个乐队,常在公园里演奏,公园里景色优美、空气清新,我们在湖边演奏休闲又舒服。”陈志远说。

麒麟湾公园背靠着南川河,它的美好和浪漫来自于南川河的清澈。曾经,南川河河道因为泥沙侵蚀和垃圾污染,河道疏通和河流景观受到影响。西宁市通过实行河湖长制,落实监管责任,采取以人工打捞清理为主、生态补水为辅的治理方式,形成南川河水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如今,南川河流水潺潺,河畔景观优美,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沿着麒麟湾公园往南走,今年47岁的何象团正在巡河,南川河沿线1.7公里的河道,是他的职责范围。

“我们主要负责劝导不文明行为,捡拾河岸垃圾,保障河道沿线干净整洁。”作为一名专职巡查员,何象团和同事们每天往返于河道南北之间,来回走了五年。

“西宁的太阳很毒!”何象团笑呵呵地说。五年来,南川河和高原的紫外线给了他一副黝黑的脸庞,而他和同事们却还给了西宁一条碧绿的、会呼吸的南川河。

工作人员在南川河中清理水草和杂物(央广网发 黎晓刚 摄)

南川河的变化和麒麟湾公园的惬意,只是西宁市300余处公园、游园、街头绿地的一个缩影。

为营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河湖美景,近年来,西宁市构建了成熟的河湖长制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了涉水区域全覆盖。“通过不懈努力,全市水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水资源保护得以加强,水行政执法更加严格,初步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西宁市河湖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张秀超介绍道。

西宁市区内的北川河湿地公园(央广网发 黄宁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从缺林少绿到绿水青山,实现了‘城市升级换装’,城市宜居,生态向好。”西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超说。

十年来,西宁市作为西北唯一及中国省会唯一的“无废城市”试点城市,打造链条形成了高原无废示范。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一座水绿山青城美的“绿谷”城市正在扮靓青藏高原。

未来已来 绿色智能制造产业造福高原

在西宁市东川工业园区,聚集着许多新材料新能源企业,也凝聚起许多逐梦奋进的年轻人。

2012年,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的魏蓉通过校园招聘进入了国家电投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西宁分公司工作。“我学的是化学专业,这个专业挺冷门的,当时在青海就业岗位不多。”魏蓉笑着说。

参加工作后,随着西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壮大,魏蓉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职业的不断突破。

“刚开始,我是一名产线操作职工,经过一年的学习磨练,我毛遂自荐成为工艺技术员。企业产品不断升级创新,我也从未停止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如今,魏蓉是该企业IBC电池车间二级工艺工程师。

光伏电池生产车间内,工人清点电池片(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2016年以来,该企业不断推动产品技术升级,积极推进智能化制造,光伏发电装机达836万千瓦,新能源系统发电量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魏蓉参与生产的国内首家IBC电池量产转换效率达到24.2%,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最近,围绕公司降本增效的核心目标,我们正在研究通过调整优化IBC电池清洗工艺配方,降低氮气及化学品耗量,实现节能减排。”魏蓉说。

和魏蓉一样,越来越多的人随着西宁的发展,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0年,李梓铭来到西宁市东川工业园区,从事电解铜箔等电子材料的产品研发工作。经过多年的学习,如今李梓铭已成长为企业研究院副院长。

“我们主要从事新产品研发和工艺优化,团队中青年人才济济。”据李梓铭介绍,近年来,研究院通过校企合作、校园招聘等渠道,引进许多年轻人。“连续三年的校园招聘,我们招收了青海大学等高校毕业生80多人,研究院里35岁以下职员占到80%。”李梓铭说。

电解铜箔新材料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记录生产数据(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近年来,东川工业园区积极培育绿色制造产业,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目前,园区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构建了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管委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局副局长马玉孝说。

2021年7月,青海省政府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随着方案的实施,西宁顺势而为,绘就了一幅美好的新能源产业蓝图: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优势的光伏制造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锂电产业高地,并做大新材料产业集群,“十四五”基本建成千亿级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西宁市工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121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71亿元,增长了近三分之一,产业更迭演进为以光伏、锂电、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主导,低碳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全面更迭升级的现代产业体系,总体形成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链式链群’发展格局。”西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石林说。

西宁市朝阳立交桥车水马龙(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从“青藏门户”到“高原绿谷”,纵观十年之变,西宁处处充满惊喜。

高原古城,按下了绿色发展的“快进键”,踏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快车道”,绿色和生态成为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发展底色,一座“绿谷”城市正在高原上崛起。

幸福西宁,未来更可期。

百家读城:

 

西宁,穿古越今的福地

□葛文荣

我们生活的西宁是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在青藏高原冲刷出来的一块肥沃的三角地带,这块河流冲积带,很久以前就被古人看中了,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河湟文明。在河水的滋养下,这里土地肥沃、阡陌相通、山川相间、钟灵毓秀。历朝历代的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呈现出吉祥、和谐、稳定的局面。

西宁,有着十分特殊的地缘关系,她处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柴达木盆地交界的地方。背靠高峻的青藏高原,作为一个通往青藏高原的台阶,通过西宁的过渡,让青藏高原变得不再遥不可及。所以,历史以来青藏高原上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西宁。

西宁又作为内地通往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流域以及河西走廊的一个跳板,使这里从历史到现在就成为一个枢纽,朝廷使者、云游僧侣、驼队商贾、贩夫走卒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而且这个山川相间的谷地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经历了两三千年文化的积淀,所以这里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存密集、民族风情独特。

正是有了这样的天然禀赋,西宁这些年立足青藏高原中心城市的定位,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西宁的平台和枢纽的功能日渐突出,高原古城的崭新形象和魅力更是日渐浓厚。同时,这些年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群众,着力打造高原“绿谷”城市、“洁净”城市,“卫生”城市以及“文明”城市,加快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西宁蓝”频频见诸媒体,尤其是西宁的城市环境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使西宁正日渐成为最受欢迎的城市。

在此基础上,西宁市全力打造高原城市高品质生活标杆,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这让市民的自豪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也不断提升,西宁也因此两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所以,西宁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最具活力、潜力和魅力的城市。

(作者系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会长、青海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贾海元 汪晓青 张海东

编审:王一凡 胡苗苗

视频:贾海元 汪晓青

编辑:贾海元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