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物纪实报道,播出《从雷锋生前所在团战士到救捞队长,69岁退役老兵15年救起120多名溺水者》。采制:总台军事记者胡晶,特约记者刁晓玲、叶婷婷;播音:铖铖、宋波。

 

人物档案

赵喜昌,吉林敦化人,1955年4月出生,1976年12月入伍,成为雷锋生前所在团的一名战士。服役期间,赵喜昌用心用情感悟雷锋精神,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乐于助人。1979年因伤病退役后,赵喜昌先后当过工人、跑过个体运输,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学雷锋做好事。2004年,赵喜昌跟随女儿从东北老家搬到广东惠州定居。从2008年起他牵头成立志愿者救捞队,15年来,在惠州的江河湖海、鱼塘水库,先后参与1000余场救捞行动,挽救了120多名溺水者的生命,被群众誉为“活雷锋”。近年来,赵喜昌获得全国首届文明家庭、第四届广东省道德模范、“南粤楷模”“广东好人”等荣誉,2021年,被评为首届“惠州最美退役军人”。

赵喜昌当年的军装照

在广东省惠州市东江沙公园,人们经常会看到,有一些身穿黄色工作服的志愿者守候在江边,拿着大喇叭提醒大家注意游泳安全。这些志愿者不仅会为大家普及防溺水知识、免费提供拴系游泳圈的安全绳,还随时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据了解,这些志愿者都来自惠州市心连心公益协会战旗救捞队。他们当中,救捞队长赵喜昌做志愿者的时间最长,参与的救捞行动次数最多,当地人称呼他为东江上的“活雷锋”。而说起“活雷锋”这个称呼,作为退役老兵的他,确实和雷锋有着一定的渊源,因为当年他参军入伍时,就分到了雷锋生前所在团。

赵喜昌:当兵期间,我们连队各个班、各个排都有学雷锋小组。赶上节假日的时候,我们会在连队种种菜、浇浇水、打打猪草,会给老百姓扫扫院子等。

赵喜昌带领的惠州市心连心公益协会战旗救捞队常年在江边提供防溺水志愿服务

惠州市心连心公益协会学雷锋志愿服务站

当兵三年,赵喜昌用心用情感悟雷锋精神,并凭借着出色表现,多次获得部队嘉奖。然而,在一次施工中,赵喜昌的腰部不幸受伤,定为5级伤残。1979年,赵喜昌因伤病退役,回到老家吉林省敦化市。在林场,他先后当过伐树工人、护林员,开过拖拉机、大卡车,还担任过前勤工作队长、工会主席。不管在什么岗位,他一直把自己当成是雷锋生前所在团的一个兵,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兢兢业业,待人热情真诚。

赵喜昌:我做的工种多了,因为我有机械证,刚开始我在一个工厂里负责空压机,开叉车运送纤维板。后来又转到另外一个单位,我在那里开大胶轮拖拉机,开老解放牌汽车。

后来,赵喜昌辞去林场的工作,承包了一辆客车,和妻子一起开始跑个体运输。他们跑的路线,沿途有七八个林场。过去,客车隔天才跑一趟,而赵喜昌接手后,变为一天往返一次,方便了林区群众的生活。

赵喜昌:我考虑到沿线这些乘客,他们不知道车什么时候会过来。冬天天冷,为了等车到底出不出门?出门早了,冻得要命,出门晚了,车过去了。为方便大家,我的车到站有规定的时间,我保证每次按点到站,上下不差5分钟。我的车一进场就按汽车喇叭,一二三,三声喇叭让大家隔很远就能在屋里听见。

赵喜昌经营的客车不仅搭载乘客,还免费承担了沿途群众的生活用品采购和快递业务。为此,妻子吴剑秋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记下沿途群众让他们帮忙捎带的商品物件,夫妻俩的热心肠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感激。

赵喜昌:大家特别信任我,沿途买什么东西,比如张三买二斤盐,李四买五斤鱼,我们都会用小本记上。别人就说,赵喜昌,你们两口子傻啊,你们帮别人买了,这些人还坐你的车吗,你挣谁的运费?我说我是雷锋生前所在团出来的,就这么干,没错!

2004年,赵喜昌跟随女儿搬到广东惠州居住。南方水系发达,出门就是江水,水性好的赵喜昌特别喜欢到东江游泳。平时,他除了照顾外孙,经常和朋友们相约来到东江边,享受惬意的退休生活。然而,2008年8月,一起儿童不慎落水溺亡、渔民打捞尸体漫天要价的事件触动了赵喜昌。不久,他就联合爱好游泳的同伴李林一起成立了志愿者救捞队,开始了无偿救援打捞服务。

赵喜昌: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我也会游泳,我就和李林一起,成立了志愿者救捞队,两个人的救捞队。当上志愿者后,我把我的电话号码报给了110,一直到现在,电话都存在110的档案里,警察遇到什么情况,他们会随时联系我。

救捞队成立后,当地一旦出现有人溺水的情况,赵喜昌接到求助电话,都会第一时间带队赶到现场救人,从不收一分钱。有时候,为了在水里找到溺水者,需要在现场搜寻10多个小时,可赵喜昌却从来没想过苦累,没有抱怨过。每次救捞结束后,对于遇难者的家属,赵喜昌都会给予关爱和帮助。一次,有一位中年男子在救捞溺水者时不幸牺牲,赵喜昌和队友打捞起他的遗体后,积极协助相关部门,为他申报见义勇为的奖励,让英雄得到应有的荣誉。

赵喜昌:我觉得不能让英雄平白无故死去,我有这个责任协助他的家属,为他申请见义勇为称号。我和相关部门多次协调、沟通,提供我们在现场记录的照片。这件事如果办不成,我会一辈子心不安。

救捞队记录本上记录着15年来赵喜昌和队员们的义务救捞情况

赵喜昌(左一)带领队员和其他救援力量合作开展救援活动

近年来,为了提高救捞效率,挽救更多的生命,赵喜昌不断总结救捞的经验和不足,自制了单杆直钩、网挂排钩和甩钩等打捞工具,并和队员们密切配合,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工作方法和流程。

赵喜昌:每当我遇到一些让人头疼的情况时,我就琢磨用什么方法,制作什么工具来解决问题。现在,我已经发明了10多种工具,非常便于救捞。

战旗救捞队的救援车上放置着多种赵喜昌自制的救捞工具

多年的水中救援和打捞经验,让赵喜昌深感防溺水宣传的重要性。在完成救捞任务的同时,他带领队员经常走进校园、公园、工厂和社区,开展防溺水知识宣讲。2017年8月,赵喜昌还把参与义务救捞9年来的真实案例,编著成了《青少年防溺水安全教育读本》,让孩子们更加直观了解溺水的预防和自救互救知识。经过安全观念的强化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当地的溺水事件逐年下降。

赵喜昌:2011年之后,我们开始重视宣传。通过宣传,我们这里由原来每年淹死几十人降到二三十人,这五年都不超过十个人了,所以效果还是很明显。

赵喜昌编著的《青少年防溺水安全教育读本》和救援手册

随着一次次救捞行动被当地群众口口相传,赵喜昌的救捞队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2014年3月,在一些爱心企业的资助下,当地成立了以赵喜昌的救捞队为基础的心连心公益协会。现如今,协会已经有会员40多人、志愿者200多人,从水上救援到参与扶贫、助学和慰问老人等活动,赵喜昌和他的队员们为民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

战旗救捞队队长赵喜昌(左四)和他的队员们

寒来暑往,现如今,来自东北的赵喜昌已经在惠州生活了20个年头,而他的水上救捞义举也坚持了15个春秋。今年,赵喜昌就要满69周岁了,虽然已经年近古稀,但他和他的救捞队仍然一如既往坚守在惠州的江河湖海、鱼塘水库,守护着一方平安。在他看来,奉献无止境,作为从雷锋生前所在团走出来的退役老兵,为国奉献、为民服务,就是他要永远保持的军人本色。

本期《中国退役军人》专栏

作者:胡晶 刁晓玲 叶婷婷

责编:胡晶

主编:杨鸿

监制:吕锡成 谭淑惠

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惠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协助采访

编辑:王子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