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信银行副行长王康受邀参加了由中信证券举办的“对话银行家:转型与发展”线上主题论坛活动。会上,王康以“强核行动助力转型发展和价值提升”为题,详解中信银行未来发展战略及经营重点。

去年10月,中信银行推出了“342强核行动”,对“中信银行下一步怎么做”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具体来说,“3”是构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4”是筑牢数字化转型、中信协同、风控体系、企业文化“四大发展支柱”,“2”是夯实科技和人才“两大经营基座”。

王康介绍,中信银行在建设“三大核心能力”过程中有着自身传统优势和禀赋特点。首先是打造综合融资服务能力优势,即利用商行+投行、表内+表外、本币+外币、境内+境外、本行+子公司的金融资源联动互补,为客户提供全链条、全周期、全方位的一揽子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中信银行对公板块本身具有相对优势,同时借助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和“产业广覆盖”的独特优势,将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综合融资服务。其次是打造资产管理交易能力优势,依托中信银行的对公客户资源和强大的资产组合能力,为理财子公司提供独特、优质的投资标的和项目,持续做大资产规模。不仅如此,中信集团旗下的很多金融子公司也都持有资管牌照,据统计,目前中信集团拥有近6万亿的资管规模。第三是打造财富管理竞争优势,就是形成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链条,既提升自身产品创收能力,也优选合作伙伴,实现跨公司跨市场的产品和服务采购,打造开放式产品货架。目前,中信银行零售业务经过战略重塑和体系重建,构建和完善了产品体系与服务体系,进入了产能集中释放期,具备了向上“撑杆跳”的良好基础。此外,中信银行联合中信集团旗下金融子公司,打出了“中信幸福财富”品牌,更加关注客户在全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需求,致力于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关于“342”之间的逻辑关系,王康认为,可以把“342”比作金庸武侠小说的修炼“武功”。首先,要有 “招数”,综合融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就是中信银行接受实战、迅速应变的“招数”,是应对市场挑战的利器。在“强核行动”推动下,近期中信银行公司板块提出“五新四强”工程,零售板块提出“一体两翼三全四环五主”新版图,金融市场板块提出的同业客户一体化,这些都是应对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的具体“招数”。其次,“招数”能不能发挥出威力,还需要在实战中把一招一式有机串联成“套路”来支撑。具体来讲,中信协同、数字化转型、风控体系、企业文化“四大发展支柱”,就是支撑 “招数”发挥威力的“套路”。第三,“招数”和“套路”,都是外向的,只能应付一般的高手,要想成为顶尖的高手,还要苦练“内功”。对中信银行来说,“科技和人才”两大经营基座就是支撑“招数”和“套路”的内功,只有练好内功才能打好持久战、行稳致远。王康重点强调以下三个要素,就是中信协同、数字化转型和风控体系。

一是中信协同。近年来,无论是中信集团层面,还是中信银行层面,对协同工作都高度重视。目前,中信金控已获批成立,中信证券纳入中信集团并表管理,华融进入中信大家庭,这些都为协同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作为集团协同的主平台,中信银行积极践行集团协同战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2021年,中信银行协同联合融资规模达到1.56万亿,零售产品交叉销售规模达到876亿,分别较同期增长45%和95%;拉动资产托管规模新增2276亿。未来,在中信金控统一平台下,将有更多的顶层设计和行动举措将陆续推出。

二是数字化转型。中信银行将构建“一流的科技型银行”作为目标,抢抓数字化竞争时代的“入场券”。去年,中信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全面深化数业融合与数技融合,一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陆续落地。不久前,还完成了科技条线的组织架构调整,形成“一部三中心”的架构体系(包括信息技术管理部、软件开发中心、大数据中心和科技运营中心),从技术应用、模式创新、流程再造到组织重塑的系统性变革,在银行内部已经全面铺开,前中后台正在培养起一种数字化的思维和意识、一种数字化的能力和一批既精通技术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专家。

三是风控体系。去年中信银行的资产质量迎来“转折点”,不良额率十一年来首次双降。资产质量很多指标都呈现向好趋势,问题贷款率、逾期贷款率均为2014年以来最好,拨备覆盖率为2015年以来最好,新发生不良明显好转。王康表示,数据表现的是结果,背后反映的则信心。信心源自风控体系的完善,中信银行实施行业研究、授信政策、审批标准、营销指引、资源配置的“五策合一”,建立专职审批人、“两个主责任人”等机制,建立了“全机构、全产品、全客户、全流程”体系。信心源自资产结构更加优化,不仅个贷占比高、增长快,个贷与对公贷款规模接近1:1,而且对公贷款向好行业、好区域集中;同时投资类资产中,债券及基金增长16%,安全性、流动性更高。信心源自历史遗留风险问题基本出清。三年间中信银行处置表内不良资产近2600亿,信贷拨备计提约1800亿,核销约1800亿,加上非信贷拨备还要更高,资管回表也是符合预期的,相关的拨备计提也较为充足。

王康特别强调,对中信银行来说,“342强核行动”建设实质上是一次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的全面的体系与能力重塑。从实施成效来看,有力地促进了全行收入结构优化和价值创造能力提升。2021年,中信银行实现净利润556.4亿,同比增长13.6%,增速创近八年新高;营业收入突破两千亿大关,达到2045.6亿,增长5.1%;ROE、ROA分别达到10.73%和0.72%,同比上升0.62和0.03个百分点,自2014年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双升;每股收益1.08元,创上市以来新高,增长14.9%,也是八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净利润和非息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ROE、ROA继续提升,不良额率进一步“双降”。这些阶段性成绩为中长期发展拓宽了空间,使得中信银行践行价值银行的道路走得越来越坚实。王康表示,未来银行还要进一步谋远、谋快,加大资源投入。4月29日中信银行公告了配股预案,拟按照10股配3股、总规模不超过400亿进行A+H的老股东配股,目前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当中,王康表示这正是基于对未来持续发展的充足信心才做出的安排。

此外,王康还分享了几点体会。面对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外部环境,银行必须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否则就很容易随波逐流、进退失据,错失发展机遇。总结起来看,就是要做到“三个坚持”和“三个提升”。

“三个坚持”方面,一是坚持金融本源。要坚持金融本源,切实肩负起国家赋予的重任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做国家战略的坚定践行者、做实体经济的忠实服务者。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随着客户需求变化而变化,与客户建立起“心”与“心”的链接。要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以价值创造为主线,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要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真刀真枪推进各项改革,破除制约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持续提高竞争力、创新力和组织力。去年以来,中信银行在“强核行动”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调整。比如,零售业务完成了总行零售板块组织架构调整,新成立了财富管理部,形成了各专业部门协作分工的架构体系,开启零售第二增长曲线;对公业务推动大客户经营上移,总行层面合并公司银行部和战略客户部,实现客户部门与产品部门一体化,提升对公业务新优势;金融市场业务深化客户一体化经营;风险管理方面强化板块内部协同,由风险管理部统筹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牢牢守住风险管理底线。

三是坚持中信特色。王康表示,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是一场特色化与差异化经营的大比拼,在发展中要坚持中信特色,重点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坚持中信的协同特色。中信金控的成立既能提升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又能整合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细分领域的优势资源,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其次要发挥中信银行的大单品特色。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既要不断为“长板”注入活力,使“长板”更长,也要不断树立“新板”,寻求突破。中信银行在政府金融、投行业务、汽车金融、出国金融、信用卡等业务领域具有传统优势,尤其是外汇业务拥有一支监管和同业一致认可的专业化团队,要不断擦亮金字“招牌”;前几年中信银行提出“倾力发展交易银行”,目前交易银行产品在市场上是极具竞争力的。第三要发挥中信银行“三驾齐驱”特色。相比其他同业,中信银行公司、零售、金融市场业务“三驾齐驱”的发展态势更趋均衡,更有利于不同板块之间相互协同、相互支撑,发挥更大催化作用,这也是建设“三大核心能力”的应有之义。

“三个提升”方面,一是提升资产质量。王康指出,前些年,中信银行在压缩风险敞口、降低集中度方面采取了果断的决策和举措,目前历史不良包袱已基本出清,风险管理基础更加夯实。

二是提升服务质效。过去三年,中信银行的客群建设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这主要得益于改变了传统获客模式,以“客户旅程思维”重塑了产品和服务体系。王康表示,中信银行将继续坚守“以客为尊”的价值观,始终将客户需求作为思考与行动的原点,把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作为谋新、谋变的出发点和现实归宿,以极致的科技赋能让客户感受到“更加懂你”的服务体验。

三是提升经营效益。王康介绍,2007年上市以来,中信银行累计分红金额约1200亿,2021年分红比例超过28%,每股分红金额为上市以来最高。目前,中信银行A股股息率位于6%-7%之间,H股股息率位于9%-10%,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未来,中信银行将围绕既定战略,持续提升经营效益,保持业绩稳步增长,不断向投资者交出高质量的成绩单。

编辑:冯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