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春9月15日消息(记者苏高格)“产业带动就业”、“接地气才能冒热气”、“驻村更要‘驻心’”……翻开赵凯的笔记本,一句句真情实感入目入心。厚厚的一摞笔记本,记录了他两年来的驻村足迹,也记录着好田村的乡村巨变。

赵凯(左一)介绍好田村产业(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2020年,受吉林农业大学委派,赵凯到吉林省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担任第一书记。好田村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偏远,土地贫瘠。村民多以传统种植为生。“要么自己种,要么包出去,产业结构太单一了。”刚到村的赵凯有些犯难,“农村工作怎么干,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为改变这一现状,吉林农业大学选派一支专业团队对好田村开展专项规划,结合好田村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很快,李玉院士团队培育的新品种玉木耳、孙永峰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吉林白鹅的“双白”特色产业项目落户好田村,为好田村培植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平台。“把扶贫车间建在村里,让乡亲们不离土不离乡就能脱贫致富,用产业来带动就业。”赵凯在日记里这样写。

吉林白鹅在好田村安家落户(央广网发 赵凯摄)

“刚来时,大伙儿对‘双白’产业很冷淡,尤其对从未见过的玉木耳种植心存疑虑。”赵凯回忆道。为了让村民打消疑虑,驻村工作队到村民家里耐心讲解,多次组织培训活动,答疑解惑。渐渐地,第一批试种的村民迎来了丰收,产量高、质量优的玉木耳每斤卖到了100元,村民们被玉木耳“征服”了。

2022年7月25日,好田村文化广场比往日热闹了许多,村民们将箩筐、铁笼、纸箱平地而放,迎接“吉林白鹅”进村。“我们每年免费给好田村鹅雏1万只,还指导村民如何养殖。”赵凯说。

领到鹅雏的村民(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双白”产业已颇具规模,“就玉木耳产业来说,我们生产菌包36万袋,产出玉木耳27700斤,产值130余万元。白鹅养殖每年投放鹅雏1万只,产值80万元,户均增收1600元。”赵凯说。

“我养的鹅,没病死过一只,每年卖鹅、卖蛋让咱多收入4千来块钱。”村民刘坤说。

两年的驻村生活,让赵凯成了村民们眼中的“咱村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赵凯的驻村日记,写在日均13000步的足迹里,写在村民增产增收的喜庆里,写进好田村走上振兴道路的幸福里。“全村路熟、田熟、人熟、脸熟,连村民家的狗看见我都不叫。”赵凯高兴地看着村民们生活的变化,他很骄傲,自己正是其中的一员。“努力展现作为一名驻村干部的责任和担当,交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答卷!”

编辑:郭东隅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