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12月29日消息(记者朱娜 通讯员程书雄 刘慧 罗高峰 唐诗)12月29日,记者从第八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获悉,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中国星谷)将再添一座卫星研发产业园,这也是该基地投用的第四个主体产业园。

目前,以火箭和卫星制造,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运用和空天大数据创新中心为重点的航天产业集群,正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加速形成,中国星谷在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的征程上,跑出“航天速度”。

“快舟”火箭发射现场 (央广网发 唐诗 摄)

航天应用直抵“通信盲区”

2022年6月9日,位于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的国家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依托行云公司卫星物联网通信技术及产品,成功进行了卫星物联网通信升级改造,既减少了人力投入成本和劳动量,又提升了湖北林业主管部门对森林生态环境监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能力。

据了解,行云卫星物联网是解决“通信盲区”的有力支撑。利用在轨稳定运行的行云二号01星、02星,行云公司自2020年8月开始,陆续实施了卫星物联网试点示范应用。通过卫星物联网,让沙漠、岛屿、海上、空中、无人区等“通信盲区”顺利解决了通信痛点。目前,行云公司已在集装箱监管、地质灾害监测、极地环境科考、海洋气象观测、野外气象监测、农业墒情监测等领域成功建设了一批试点示范应用,均受到用户良好评价。

航天新城 (央广网发 吴毅 摄)

入驻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武汉维方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维方公司”)依托航天基地、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卫星遥感技术和资源优势,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底座,赋能城市乡村的精细化管理,推动数字经济建设。

2022年5月,在“走马岭街道基层社会治理平台”项目中,维方公司以高精度实景三维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为街道提供实景三维数字底座+多源传感器+智能分析示范应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智能填报,切实减轻街道基层工作人员负担,提升基层管理的智慧治理水平。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还吸引了一批“国之重器”,其高端装备驰骋“星辰大海”。武船集团、中交二航局桥梁智慧产业园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高端装备驰骋“星辰大海”

2022年6月20日,由中国船舶武船集团设计的国内首艘2000吨级集散两用新能源运输船“东兴 100”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顺利完成交付并投入运营。

“东兴100”是目前国内装船电池容量最大、续航力最强的纯电动货船。该船采用国际领先的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核心技术,相比传统燃油货船,具备高效率、零排放、低噪声、低运行成本等优势。该船的顺利交付运营,对打造生态绿色水运具有积极意义。

“快舟”一号甲火箭系列发射记录 (央广网发 火箭公司供图)

2019年,武船集团正式搬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成为该基地生产高端装备的主力军。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造船国家队”屡屡在航空航天领域建功立业。

武船集团承制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宇宙飞船地面发射设施、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总装厂房、火星低重力试验平台等。其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塔架为武船赢得“铸造通天塔大师”的美誉。

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援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是世界上首座在珊瑚礁上建造的跨海桥梁,也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工程。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运用了远洋深水珊瑚礁地层桥梁建造技术体系,该创新成果荣获2022年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行云公司研制的行云卫星 (央广网发 行云公司供图)

鲜为人知的是,中交二航局远洋深水珊瑚礁地层桥梁建造技术体系的形成,其先期实验正是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开展的。

中交二航局桥梁智慧产业园有关负责人表示,中交二航局这支中国建桥“梦之队”,拥有十大国际领先建桥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通过反复实验而诞生的。

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核心区域的航天新城,以其智能化、现代化的建设,争创一流的营商环境,催生“虹吸现象”,吸引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加速汇集。

目前,新洲区正在航天新城谋划“四园一中心”建设,即以航天电子、航天信息、航天新材料、船舶制造4个细分领域产业园和星谷科创中心为载体,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四大产业园力争实现年产值500亿元。

编辑:张迪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