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万宁2月9日消息(记者 索迪)东星斑,是一种非常名贵的海洋珍品鱼类,因身上布满白色的幼细花点,形似天上的星星,而被称为“星斑”。至于“东”字,则是因为它主要盛产于我国南海的东沙群岛。近几年,海南人的年夜饭菜单里开始出现东星斑的身影,其因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红红旺旺的喜庆颜色而广受欢迎,也被称为海中的“红玫瑰”。

东星斑(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在万宁市东澳镇蓝田村的林兰水产有限公司养殖场内,海南省石斑鱼体系繁育与养殖技术岗位专家符书源正在观察池塘里东星斑的生长情况,不时叮嘱养殖工人春节前后需注意的事项。

符书源说,东星斑能量储存能力弱,需按时喂食。“池里的水温一般不能低于21℃,否则就会影响进食。而东星斑的生长周期在15-18个月,这意味着每一条东星斑成品鱼都要经历越冬,所以对养殖场来说春节前后是要拉紧养殖‘安全绳’的时候。”

符书源观察东星斑的生长情况(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十几年前,东星斑还只能靠出海捕捞获得。2008年刚硕士毕业到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工作的符书源牵头成立鱼类组,也就是现在的热带设施渔业工程与技术学科组,开展东星斑人工育苗技术研究。2009年,符书源带领的团队突破东星斑的人工繁育技术,这才使得东星斑能有机会从昔日珍贵的海鱼,顺利“游进”千家万户。

养殖基地的东星斑(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突破东星斑的人工繁育技术只是第一步,东星斑繁育难,养殖更难。东星斑养殖面临病害复杂难医、品质要求严格难以实现、养殖周期较长等难题,导致一开始,敢于养殖东星斑的养殖户屈指可数。

万宁市海洋渔业协会会长叶慧强介绍,目前,东星斑养殖多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为主。东星斑耗氧量高,池塘需保持24小时活水运行,除了对水质要求较高,投喂也相当关键。东星斑摄食比较凶猛,一旦投喂过量会导致鱼消化困难,趴底进而造成烂身、病害等情况。最初,很多养殖户想在春节前让鱼快速增重,往往会因过量投喂而适得其反。与此同时,东星斑的体色也关系着其销售价格,体色除了与种质资源有关之外,光线也极其重要,想要获得一条暗红色的东星斑,光照要十分“讲究”,养殖场里的蓝光、红光就是模拟20米至30米深的海底光照环境。

万宁市作为海南东星斑养殖示范区和集聚区,养殖量占全省产量三分之一左右。可以说,东星斑是海南渔业“往岸上走”战略中陆基循环水养殖的“主打”养殖品种。2023年,海南东星斑产量突破1.5万吨,约占全国养殖总产量的95%以上,年产值在25至30亿元左右。

“丰收”是对养鱼人最好的回报,东星斑的“火热”也让很多养殖户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据了解,东星斑出塘价平均在130元一斤左右,春节期间价格更是往上涨,主要销往广东、福建、浙江、北京、上海等地区。

“春节人们都讲讨个彩头,尤其喜欢喜庆的红色。尽管价格是普通石斑鱼的数倍,但这个时候的东星斑仍供不应求,目前我们养殖基地每天都有至少5000条东星斑出塘,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万宁林兰水产有限公司经理吴山告诉记者,一条好的东星斑自带鲜甜,只需清蒸就能最大限度保留它的鲜味。再加上“年年有余”的好意头,“清蒸东星斑”正成为越来越多家庭年夜饭桌上不可或缺的年菜。

清蒸东星斑(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发展养殖,种业先行。现代水产种业发展正处在从“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海南作为我国水产生物种质资源宝库,自然成为水产南繁育种及种苗生产的首选场所。

叶慧强介绍,所有的种质工程一代人是做不完的,一条鱼的成长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耗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东星斑有工厂化养殖的基础,是未来往深远海走的科研攻关重点品种,在活鲜、冰鲜、冻鲜、预制菜领域都开始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有助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接下来,我们要助力构建东星斑种质资源库活体库,为产业苗种生产提供优良种质资源,把东星斑打造成海南高端优质海产品的一张靓丽名片。”叶慧强说。

编辑:陶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