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2月2日消息(记者 王雪薇)1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会议指出,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举措中,除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外,还特别提到,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三农”领域的重要体现,要实现城乡经济循环畅通,关键在于发展高质量的县域经济。
作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正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粤北小城清远连州为例,2022年当地全力推动连州菜心“12221”市场体系建设,组建产销两支队伍,找准生产与市场的结合点,以产促销、以销带产、产销联动。
这套“打法”成效如何?透过两项数据,一目了然。连州菜心年种植面积从2011年1万多亩发展到2021年的6万亩,2022年更是达到8万亩左右;产值从2021年的6亿元上升到2022年约13亿元,实现了量价齐升,如今正谋划带动周边“三连一阳”地区规划建设百亿元菜心产业。
连州菜心“飞渡”全国的背后,其实是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用工业的方式做农业,让农产品变成商品,又通过政府这只“无形的手”,借助各类市场营销活动,使其进入国内大市场流通。看似变的是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实际上是打消区域壁垒,让农民获得了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机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实现社会公平。对广大农民而言,这种“机会公平”有多重要,不言而喻。进入国内大循环,畅通的也不只是信息、销路,而是让农民真正能共享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累累硕果。
新发展格局下,县域如何振兴是一项全新课题。一颗小菜心,百亿大产业,思路决定出路。深挖各地特色资源,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无疑是提高国内大循环覆盖面的重中之重。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