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盛良师傅说,做人如制秤,要对自己严格。
杆秤如炼心:
习得了做人的真谛
谈起学做手工杆秤,那还得从和太太龙女士的相识说起。“当时跟她认识之后,才知道她的爸爸是做秤的,已经做了48年了,我很佩服。”从小喜欢动手做模型的麦盛良从此接过了手工制秤这根“接力棒”。给麦盛良传授技艺的岳父龙师傅对他赞誉有加,“学做秤讲究灵性,一般人要学3年,他不到2年就出师了。”
深耕手工杆秤制作的龙师傅见证了杆秤的“盛衰史”。“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家家都需备几把杆秤,那时候生意好,一天得做二三十把杆秤”。那个时候可谓是手工杆秤的“黄金时代”,2000年以后,随着电子秤的日益普及,纯手工制作的木杆秤几乎告别历史舞台,其制作手艺也濒临失传。
秤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曾是民间必备的衡器。“木杆秤早在秦朝度量衡统一标准之时就开始在民间使用”。麦盛良和龙师傅对于木杆秤的历史渊源如数家珍,“木杆秤按秤杆长短及秤砣大小分大、中、小三种型号。大号杆秤一般可称重150公斤,最小的杆秤多用于中药房抓配中药。”而在麦盛良的衡器店,都能看到这些大小各异的杆秤。
在做秤的十二年时间里,麦盛良认为,坚持这门手艺,让他更加耐心、专注,并且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做人的真谛,他认为做秤有“炼心的作用”,“做秤的过程中也能体现顺德人诚实、刻苦耐劳和坚持的精神”。麦盛良微笑道,“在教育上,我也要求孩子们像做秤一样,对自己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在待人接物方面,要大方一点,不要斤斤计较”。
尽管现在买杆秤的人不多,但麦盛良仍然坚持手工制作,坚守一份匠人的诚心。在他看来,每杆秤售出去都代表着信任、代表着诚信。此外,他也希望能有年轻的血液参与进来,把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被更多的人所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