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上海要做精做优做强第一产业,走好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现代农业的路子,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

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振兴之路上,位于金山、奉贤的两座“农业工厂”,或许能够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楼房养猪

猪舍堪比“豪宅”

养猪,以往给人的第一个感官印象就是:臭。而在金山区廊下镇上海松林生态农业园的现代化楼房养猪场,空气中却闻不到异味。这里的2栋猪舍,有4层楼高。一改人们以往对养猪场的固有印象,这里的猪猪们“坐”着电梯,“住”进了小楼房。

日日享新风,夏天吹空调,冬天有供暖;吃着精心配比的营养餐,还有机器人打扫卫生……为了让猪猪们茁壮成长,猪舍的住房条件堪比“豪宅”。先进的环控系统、通风设备、降温设施等一应俱全,能够达到除臭、除氨效果。人、猪、物、料等,则有各自专用通道,完善的“防御体系”,有效防止疫病入侵。

如今,松林楼房养猪场年出栏8万头商品肉猪,相比传统养猪场,可节约土地超八成。而它的精妙之处,还不止于此。

打开养猪场的“数字管理面板”,除了肉猪存栏数、饲料、用电量等常规数据外,你还能找到发电量、沼气产量、沼液产量、有机肥产量等不少看似与猪无关的信息。原来,这座养猪场还能利用猪的粪尿,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来发电或是“变身”天然气。在科技赋能下,这座集约化、智能化的养猪场,不仅节约土地资源,更讲究绿色低碳,连废弃物也成了可以发电减排的“宝贝”。

去年12月,由农场沼气转化而成的天然气正式并网通气。数据显示,两栋楼房养殖粪污发酵产生的沼气,形成了每年约175万立方米天然气,可实现销售收入455万元。而提纯沼气产生的副产品二氧化碳约150万立方米,则用于设施大棚,相当于施了有机肥,产量至少提高20%。

废弃物经过处理后,还能成为有机肥。得益于生猪养殖,廊下镇的有机水稻、蔬菜、水果等种植,也多了“好帮手”——园区周边12000亩农田,实现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廊下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周边农户使用猪场有机肥还田,可以减少化肥使用50%左右,每亩减少化肥成本300元。2023年,与松林签约的绿色种养循环项目沼液有机肥还田亩数为12000亩左右,可增加农户收益360万元。

育秧基地

各参数自动调控

走进位于奉贤区庄行镇的新叶村群超合作社,一整套立体机械化育秧设备约有5米高,着实让人有些震撼。约十层机床上,整齐分布着1500盆秧苗。

“这里原本是玻璃温室,现在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工厂车间’。”合作社负责人顾永豪告诉记者,这座育秧工厂的亮点不仅在于整套的机械化设备,更在于能够通过数字化系统,远程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如此,技术人员便可根据农作物生长的最佳需求量,调整环境参数,实现自动化育秧。

相比传统的人工育秧,工厂自动育秧的步骤从8步减少到2步,所需劳动力也相应减少。“比如,传统育秧需要经历制盘、暗化等步骤,也就是将秧苗搬运到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等出芽后再搬出来。现在我们的‘车间’可以直接调节光照,也就省去了搬运的步骤。”顾永豪介绍,以前一到搬秧就要10人左右,现在所需工人数量已经减半,未来还有望减少到2—3人。此外,这种育秧模式出苗整齐、秧苗矮健、利于移栽。

顾永豪介绍,今年2月,这套多层循环运动式育苗机械化设备刚刚建成。“我们如今看到的这批秧苗,也是水稻育秧的首次大规模应用,相应数据还需要进一步测算并完善。而除了水稻之外,这座车间还可以培育麦苗、菌菇等。比如,麦苗生长周期比较短,它们在25-30℃最快生长,7天就能长大;菌菇则需要保持环境湿润,不需要光照,适宜温度在21℃左右。”

如此大型的机械化设备,在能耗方面是否有所增加?顾永豪介绍,设备所在的玻璃大棚采用光伏发电,白天用电维持温度的同时加热水箱,晚上用水泵进行热量置换,工厂启用期间基本不会出现耗电量增加的情况。

2000年出生的顾永豪,是一名标准的“00后”新农人。在奉贤庄行土生土长的他,从小就看着父辈养兔插秧。从原来觉得干农业“又苦又累”,到渐渐萌生兴趣,顾永豪慢慢对农业有了新的思考。就读于机电专业的他认识到,机械化、信息化可以帮助合作社更进一步,于是积极投身创新,发挥自己所长。

“上海寸土寸金,农业用地更是稀少珍贵。”顾永豪说,“我们希望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记者 杨洁)

编辑:陈越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