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总台央视曝光,一些个人和劳务中介公司,通过“挂证”假用工谋求减免“残保金”,把残疾人证变成了谋财的工具。

所谓“残保金”是指由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企事业单位向政府缴纳资金。个别企业为了避免缴纳“残保金”,便通过向黑中介买残疾人证“挂靠”的形式,假装雇佣残疾人就业,把“挂证”做成了一桩生意。这种恶劣行径不仅违背了国家政策的初衷,更对残疾人权益造成严重侵害。

残疾人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本就面临着诸多生活和就业的困境。国家推出“残保金”政策是为了保障、促进残疾人就业,而这些企业通过挂靠残疾人证完成“形式就业”,为一己私利把“善政”做成生意,不仅违法违规,更妨碍了残疾人正当就业权利。因为一旦有企业发现仅靠“挂证”就能够钻政策漏洞,必然会挤兑残疾人正常就业的机会,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践踏。

要想根治“挂证”的不法行为,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要严补监督疏漏,如检查工作场景影像、核查工作人员上班打卡记录等;另一方面还有赖于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残疾人就业模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渠道,譬如,鼓励企业开展残疾人岗位定制、提供残疾人就业培训等。让“善政”发挥应有效应,让残疾人依法享受工作权利和社会关爱。(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蔡悦)

编辑:郑皓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