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漳州4月8日消息(记者李姗姗)清明前后,福建省漳浦县佛昙镇河鲀大量上市。河鲀捕捞、控毒宰杀、烹饪、预制菜生产……一幅“鲜味四溢”的丰收景象在这里如火如荼上演。

佛昙镇东坂村的养殖工人们正在对河鲀大小进行筛分(央广网记者 李姗姗 摄)

套养的“配角”成为增收致富的“主角”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即河鲀鱼,一种有剧毒却美味的物种,被誉为“天下第一鲜”。过去,因其滋味鲜美、口感嫩滑引得无数人“拼死吃河鲀”。如今,经过控毒技术养殖和按规范加工的河鲀,可以被安全地送上百姓餐桌。

佛昙镇面朝佛昙湾,宽广的浅海滩涂和适宜的气候温度,让这里成为福建省河鲀育苗量最多、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最大的地区。

连日来的阴雨天气,丝毫不影响东坂村虾塘丰收的火热。记者在现场看到,两名工人驾驶小船,向虾塘中均匀铺撒饵料;另一支队伍沿着塘边下网,待河鲀上浮,缓缓收网,将河鲀圈至近岸处。此时工人穿戴完毕专业设备,下到塘中,根据河鲀大小进行捕捞、筛分。

“东坂村原先以斑节虾养殖为主,养虾初期效益很好,但容易出现病害,后来有村民尝试将河鲀与虾混养,以‘鲶鱼效应’刺激虾的生长。”东坂村党总支书记戴庆阳说,河鲀是虾的天敌,游得慢的病虾容易被河鲀吃掉,既能减少虾病传播,又逼迫其它虾在快速游动中变得壮实健康。

10多年前,斑节虾市场一度走低,东坂村的水产养殖业受到冲击,而原先处于“套养”地位的河鲀养殖优势则显现出来,江浙一带的水产批发商纷纷前来收购。

如今,这里形成了套养河鲀、斑节虾和花蛤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生态混养河鲀的水域面积超1万亩,全村约有6000人从事河鲀养殖业。

河鲀养殖成为佛昙镇的特色产业(央广网记者 李姗姗 摄)

一条小鱼延伸一个完整产业集群

河鲀养成了,敢吃的人却不多。

“野生河鲀有毒,但经过一代代的品种选育和人工养殖,可以将河鲀体内毒素控制在食用安全值之内。”戴庆阳解释道。

当地养殖户团结起来,他们自掏腰包,聘请专家进行养殖河鲀专业培训,从育苗、养殖、加工、宰杀处理等环节入手,推广控毒无毒技术,东坂村有60多人通过培训并获得食用河鲀宰杀烹调的资格证书。

“持证上岗”是破局的第一步,养殖户们学成以后,举办河鲀宴邀请村民品尝。红烧河鲀、鱼子蒸蛋、凉拌鱼皮……五花八门的烹饪手法让河鲀鲜味得到充分释放,也让无数食客闻名而来。20多家河鲀餐馆先后开业,长达数百米的东坂村“河鲀美食一条街”崛起。

2016年,原农业部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通知,决定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2018年7月,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公布养殖河鲀加工企业审核结果,位于东坂村的福建森海食品有限公司正式通过审核。拥有这张河鲀“身份证”,这里养殖的暗纹东方河鲀经加工后可合法进入市场流通。

今年3月,2024年首届河豚文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江苏南京举办。漳浦河鲀速食产品一经亮相,吸引众多参展商品尝、交流。漳州市河鲀协会会长、福建森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戴云峰在展位前忙碌着,光是名片就交换了十多张。

“受到福建知名小吃鱼丸的启发,我们研制出方便携带的河鲀鱼丸、河鲀饺、河鲀冻品等10多种速食产品。”戴云峰说。他随手拿起一袋鱼丸制品,用手机扫描包装袋上的溯源二维码,鱼丸产品的产地、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等信息,全部详细地显示出来。他也强调,未经规范化养殖的河鲀不能食用,端上餐桌的河鲀及其制品,必须来源于经国家审核备案的鱼源基地,并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严格按规范标准宰杀加工。

如今,漳浦县年产河鲀4000多吨,产值超7亿元。佛昙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佛昙镇河鲀产业正努力走向三产融合,东坂新能源渔光互补项目、河鲀垂钓体验区建设等正加速推进,第二届河鲀文化节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争取实现“经营生产+旅游休闲”同步发展。

编辑:龚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