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3日消息(记者 庞婷)在中国侨联和全国港澳研究会等单位的支持下,广州市东江纵队研究会联合10余家机构承办的《危难中的情谊——省港秘密大营救》图文展于11月12日在中国政协文史馆开幕,展出将持续至11月18日。
《危难中的情谊——省港秘密大营救》图文展开幕(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曾凯平讲述省港秘密大营救历史(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占香港,我国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被困。在周恩来的指示下,东江游击队迅速组织开展秘密营救,历时11个月,行程近万里,涉及10余个省市。最终,800余名文化精英和爱国民主人士全部安全脱险,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奇迹。“这次大营救也对保护中华民族的文脉,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坚定了与中国共产党紧密合作的信心,他们在中国革命的后续进程中尽显芳华,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之子曾凯平说。
赠送墨宝(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今年是省港秘密大营救胜利81周年,也是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作为东江纵队的后代,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同时,更要深刻领悟他们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传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曾凯平在现场为大家讲述了大营救的历史,并介绍了先辈们如何用坚定的信念、敢于拼搏的革命精神,书写中华民族抗日史上的伟大篇章。
中国侨联顾问、原副主席唐闻生(右)和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胡木英(左)参观图文展(央广网发 吴江 摄)
开幕式后,与会嘉宾观看了图文展。展览分为“群贤毕至·港城生花”“大海捞针·虎口脱险”“穿过百越·浴火重生”“无私奉献·碧血丹心”“肝胆相照·尽显芳华”“历史壮举·不朽篇章”六个部分,总计展出270余张历史照片和2万多字说明。
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右)和中国侨联原副主席林淑娘(左)参观图文展(央广网发 吴江 摄)
观众中有不少事件亲历者的后人,以及事件相关各界人士,他们大多对这段历史有着更加深刻的感知。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胡木英看完展览后感慨道:“大营救这段历史应该大说特说。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没有忘了这批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克服那么多困难,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他们护送出去。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东江纵队李群芳孙女严凯伦带女儿一起参观图文展(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在这群参观者中,一名6岁的小女孩格外引人注目,她是东江纵队的第四代后人,虽然年纪小,但大营救的这段历史她已经听妈妈讲过很多次,还成为学校宣传红色故事的小能手。“通过图文展可以让她对这段历史有更加直观的了解。也希望她在真正了解这段历史后,想一想自己能做些什么。”女孩的妈妈严凯伦是东江纵队李群芳的孙女,她告诉记者,从女儿3岁时,她就把先辈的故事讲给她听,几年来,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知道了自己是东江纵队的后人,是保家卫国的革命后代。“大营救对我们来说不只是历史,也是我们的家族史。”
与会嘉宾参观图文展(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不仅仅是在家族中传承,作为深圳东弘公益基金会的理事,严凯伦还通过公益慈善项目,资助有红色情怀和想在公益慈善做贡献的人,帮助他们将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乔冠华之女乔松都(右)和卢伟如之女卢新天(左)一起观展(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现在,严凯伦的目标是让更多孩子听懂红色故事,她把大营救的故事做成绘本带到学校给孩子们讲,令她欣喜的是,这段故事吸引了很多孩子的兴趣。这次参展让她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如何让这段故事入脑还要入心,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希望我们在做的事,能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小苗苗’,让他们成长为有追求、有力量的新一代接班人。”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