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图片报道 > 正文

陈玉芳:五十六个孤残儿童的党员妈妈
2012-03-15 15:0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打印本页 关闭
    

  她是一位平平常常的母亲,她是将自己的全部情爱、将党的光和热撒向56个孤残儿童的暖阳。

  

  “我愿把我的一切都给孤残儿童”

  陈玉芳,山西省临猗县临晋镇代村妇女主任,她思想解放,敢于创新,早在1987年就创办起服装厂,两年后,又创办服装艺术学校,既加工服装又培训学员,生意节节攀升,一年收入10余万元,成为令人羡慕的富裕户。

  2002年,她利用办厂所得又创办一所民营学校——临晋博达学校。从1990年办服装学习班时,陈玉芳就义务收养孤残孩子,临晋博达学校创办后,让孤残儿童既有生活的乐园,又有了学习的殿堂。

  2004年,耽子镇8岁男孩高天蓝母亲去世,父亲再婚。继母不认高天蓝,高天蓝与继母关系紧张。祖母想让伯父将他收养,大妈硬是不让她进门。祖母无奈,将高天蓝送到博达学校。陈玉芳摸着高天蓝的头说:“人家不要,我要!”从那天起高开蓝就成了博达学校的学生、陈玉芳的儿子。

  2005年,东张镇六年级学生陈小斌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在外打工时伤了双脚,爷爷瘫痪在床,家庭困难无法上学。陈玉芳说:“你年龄还小,怎能不上学了?这样吧,你继续在咱学校上学,一切费用我给你全免!”她这一句话,学校每年要为陈小斌负担三四千元,高中每年要负担七八千元。

  陈玉芳接二连三收养孤儿,一年下来,要为15名孤残儿童、近百名特困生免费14万元左右。2009年以后,受金融危机影响,服装厂经济效益下滑,陈玉芳原来富裕风光的小康之家陷入困境。儿媳妇不理解,要和儿子离婚。陈玉芳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咋能见孤不养?我是把我的一切都给了孤残儿童,这是尽一个做党员的义务,让孤儿有个家,能享受党的阳光!”

  

  “我把心都放在孤残儿童的未来上”

  孤儿赵秋平说:“管吃管穿是无私的母爱,管读书上学是智慧的母爱,管理想前途是目光远大的母爱。陈妈妈将三种母爱都给了我们。”

  是的,56名孤残儿童个个都让陈玉芳牵肠挂肚。她一门心思让每名孤残儿童都能树立远大的理想,都能立足社会,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赵秋平是孙吉镇人,母亲在秋平1岁时离家出走,父亲在秋平4岁时扔下一家老小一走了之,爷爷患脑血拴,半身不遂。刚上完小学的秋平,马上就要失学了!正当她欲哭无泪时,陈玉芳将她收入博达学校,上了初中。中考时,秋平考试成绩离重点高中分数线差几分,陈玉芳四处奔波,终于将秋平送到临猗三中。她说:“ 这孩子脑子聪明,我一定要让她上大学,成个人才。”

  目前,经陈玉芳收养的56名孤残儿童,已有4人就业,25人学有专长,自主创业,还有2名已成长为党政机关干部。陈玉芳欣慰地说:“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党没作啥贡献,就是把心都放在孤残儿童的未来上了。”

  

  “我愿伴孤残儿童涉千水爬万山”

  有人劝陈玉芳断尾求生,丢了孤儿,陈玉芳说:“我不能这么做,因为我和他们有十指连心的情感。”为节约资金,她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每个学期学校需要大修一次桌椅板凳,为节省开支,她央求王牌门业老板帮工,心里过意不去,就请电视台记者拍上一期新闻节目,算是酬谢。丈夫腰上长了一个肿瘤,为省钱找一名乡村土医生割掉了事。2010年,一度教师工资发不了,她又向朋友借十几万元。她积极向政府申请让博达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及相关政策,为每名孤残儿童落实每人每年350元的经费补助。

  陈玉芳的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山西日报》、《运城日报》等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陈玉芳知道,前边的路还很长,办学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她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学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愿意相伴着孤残儿童,涉千水爬万山,让他们永远‘留在春风里’。”

责编:祁亚楠中国广播网

精彩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