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延续井水活力 老人们为杭州百年古井发起保卫战

2018-08-28 14:50:00来源:浙江在线

  “老宁,我们的书什么时候出版?”最近,73岁的沈伟老人,经常区被杭州上城区紫阳街道的街坊们拉住询问。

  沈伟是民间古井研究协会会长,这书便是他和一群“老伙伴”今年的头等大事——为杭州古井编一本书。

  “饮井水处话家常”,水井对于江南人家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历史悠久的杭州上城区存留了156口水井,其中52口百年古井,占杭州全市水井总数的一半以上。更难得的是,经过近年来的五水共治和修缮工程,如今这些古井已经重归市井生活。

  这些古井,是象征城市记忆的一双双“眼睛”,明亮而生动,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为保护和擦亮“眼睛”,20多位老人和居民们的故事也从这里展开……

  找回“消失”的水井记忆

  一口水井,不仅是居民洗衣、做饭的水源,更是街坊谈天说笑、联络感情的场所。

  来到杭州闹市区紫阳街道的花生弄,白墙黑瓦,走过之字形的巷道,就是石灰糯米浆垒砌而成的古井。“新房子,老古井,新生活伴着美好的回忆。”69岁的居民徐水森说。今年2月,18户居民在这里开了一场特殊的团圆饭局,热闹又温情,为的是庆祝乔迁,以及被原貌保留的古井。 

  紫阳街道有着特殊的水井文化,短短几百米的坊巷间,从鼓楼口的状元井,沿着晓霞弄、花生弄、丁衙巷、十五奎巷,直到元宝心,共有23口古井,有的已有数百年历史,它们默默见证着老杭州的悠远质朴。在危旧房整治之初,街道曾把水井列入统一整治名单中。在居民的提议下,街道最终决定,修缮水井,留住右史。“不管古井还是水井,有记忆的东西都要留住。”紫阳街道党工委委员周旻说。

  “铺子、墙门、水井,是老杭州人最难忘的记忆。”75岁的十五奎巷社区居民倪金富在井弄住了大半辈子,家门口就有3口水井。“大井巷有钱塘第一井、解放路有相国井、中山南路有紫阳泉……”关于井的故事,他总能娓娓道来。然而,现存的井已经越来越少了。几年前,他凭借记忆和广查资料,画出当年古井的样子,制成一张手绘图。而循图找去时,许多井已不见踪影。

  去年5月以来,20多名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的居民自发成立了杭州首个民间古井保护组织;今年,他们又开始编写《坊巷古井名录》,力求留住城市记忆,让每一口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古井都成为现代都市里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为每一口古井上“户口”

  顶针井,位于十五奎巷井弄3号旁,内径约40厘米,高约50厘米……最近,《坊巷古井名录》的初稿已经在居民之间流传,目前已收录了南宋御街·二十三坊里的17口古井。

  “还有一些古井资料需要进一步完善,再过  就能付印了。”沈伟神色自豪。

  为更好地研究古井,社区内的原住民们组建了民间古井研究协会。“自来水普及后,古井的供水作用已逐渐淡出,但它在城市景观、文化传承上的价值依然不可替代。”协会副会长宁国良说,他们希望挖掘有关古井的历史文化。于是,他们查阅文献资料,走访居民群众,梳理出古井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杭州古井看上城,上城古井看紫阳。而紫阳街道的群众又加上一句:紫阳古井看十五奎巷。据调查,紫阳街道的23口古井,分布在十五奎巷、太庙和上羊市街3个社区,其中十五奎巷社区最多。

  72岁的居民陈阿姨,在被问起家门口的水井故事时,讲起来滔滔不绝。过去每到夏天傍晚,她常和街坊邻居聚在井边,放两个大西瓜到井水里,不一会儿,西瓜就变得冰冰凉,大家大口大口吃起来,甜爽十足,特别过瘾,“井里的水冬暖夏凉,打桶水擦竹榻儿,晚上往上面一躺乘乘凉,摇着蒲扇,更是惬意!”

  细数身边的古井“家底”,几名老人讲起来更是绘声绘色:大井巷的省级文物“钱塘第一井”,是五代吴越时韶国师所凿,规模甚大,历千年不竭;吴山脚下的郭婆井,“一井十眼”,是杭州井眼最多的古井,清代戏曲家李渔赞颂郭婆井水“不浊不咸”,称其为“美泉”;孩儿巷98号内的古井,据说宋代大诗人陆游寓居于此时,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流芳千古……

  “人食五谷杂粮,圣人也得喝水。古井,最代表当时的市井文化。”宁国良说,少有一个城市像杭州这样留有这么多古井,“这些独特的水井文化和市井风俗,镌刻在人们记忆深处,也应为当代人津津乐道。”

  让历史积淀活起来,把古井文化传下去。“我们会坚持,深入挖掘每一口井的‘前世今生’。”宁国良说,接下来,他们要将古井名录的收录范围扩大到上城区乃至杭州市,为每一口古井上“户口”,也为它们量身定制保护方案。

  让清甜井水延续活力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要用起来,才是对古井最好的保护。

  十五奎巷社区以网格为单位把居民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名井长带头,每天分两个时段对17口古井进行巡逻、记录,发现井水使用中存在问题立即上报。去年,南宋御街·二十三坊综合保护工程实施,社区主道路、支小路全面实施截污纳管改造,截污量达到每天120吨,井水水质明显改善,为古井保护和居民用水打下坚实基础。

  上城区更对水井保护提出更高标准,不仅要求对井底适时清淤,还要对井圈、铭牌、汲水设施等做好维修保养,并委托专业机构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并公示结果,确保居民放心用水。五水共治以来,上城区坊巷中的156口水井重新回归了市井生活。如今,大家正在尝试如何将水井与老百姓的生活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

  瑞石四眼井旁,居民们发现多了一道绿意盎然的风景:两处阶梯式的小花坛里,种满了花花草草。上城区旅游局局长薛迓冰说,以前古井周边的环境不尽如人意,所以对井口的青石板做了平整,在一旁打造园林式小景点,让水井也成为“小花园”。

  吴山脚下,“一井十眼”的郭婆井旁,也有了一个小公园,种植了樟树、桂花树、茶树等植物,还修建了一座飞檐红柱的传统式凉亭。专家还考虑今后要在这里修建洗衣台、休憩坐凳、轱辘等汲水系统等,方便居民、游客用水。

  很多古井,坐落在街头巷尾,每天有数不清的市民游客经过。上城区一些街道也在考虑用抽水系统把一些水井的井水抽上来,搭建亲水平台,让大家与井水更亲密接触。

  伴随着清甜井水的回归,居民们又开始围井取水,休憩聊天。大家都说,老杭州的生活氛围都回来了。

  “小井大井吴山井,乌龙灵鳗郭婆井,双眼四眼八眼井,金井义井银瓶井。”每一口井都有自己的故事,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没有水井,城市也失了灵气。下一步,上城区将把丰富的古井资源串联起来,将“井”连接成一条风景文化旅游线路,让来杭州做客的人们进一步感受到这座千年历史名城的文化气息。(浙江在线记者 钱祎 周洲 通讯员 叶慧芳 吕啸)

编辑: 谢梦洁

延续井水活力 老人们为杭州百年古井发起保卫战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要用起来,才是对古井最好的保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