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文学40年》第5集---与青春有关的黄金时代

2018-09-05 13:48:00来源:
    触摸时代的脉搏,感受文学的力量。娱乐广播自9月7日起推出10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节目《文学40年,我们共同见证》。
    悠悠四十载,赏文学之美,忆时代风华。
    播出栏目《长书短读》
    播出时间:6点、13点
    播出平台:娱乐广播【AM747】
                      第五集: 与青春有关的黄金时代     本期编辑、撰稿:雅男
    1990年,一部轰动全国的电视剧《渴望》横空出世,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这部电视剧的主要策划人是郑晓龙和王朔,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从《顽主》《编辑部的故事》再到《过把瘾》,王朔的名字,被无限循环在千家万户的荧屏里。
(《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顽主》影视海报)
    时光倒回上世纪80年代,在那个全民皆看小说的文字黄金年代,王朔刚满三十岁,正值而立,已经在文学刊物《当代》上发表了几部中篇小说。著名出版人金丽红曾是华艺出版社的编辑,当她看到发表在《当代》上的《空中小姐》之后,立刻被王朔独特的写作方式吸引,从此开始了与王朔长达十多年的合作,她用“起起落落,喜喜悲悲”来形容这段难忘的出版经历。
(记者雅男采访金丽红)
    谈及发现王朔与寻找王朔的经历,金丽红谈笑风生地说自己还使用了一些小手段:实际上我和王朔我们俩是一个院的,都是部队大院。当时我父亲的官比他父亲的官大,于是我就给他父亲打了个电话,说想找王朔出书,让王朔来一趟出版社。他爸爸答应得非常痛快,于是两三天之后,王朔就自己“送上门来了”。
(作家王朔)
    王朔的小说所折射的都是50后到70后们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诙谐戏谑的语言风格,使得他的小说一经出版,迅速俘获了大量读者。然而,当他以卓尔不群的彻底反叛姿态踏足文坛时,却给正统的文学圈一种非我族类的异样感。华艺出版社为这个年轻、有争议的作家出了文集之后,积累多年的“矛盾”,一下子爆发了。金丽红感慨地说:“从96年开始那一整年,我都在为王朔文集做检讨。真的是足足写了一年多的检查。”
(华艺出版社出版的《王朔文集》)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改革开放即將进入第三个十年,市场经济全面到来。
    1997年,冯小刚执导、王朔参与编剧的中国内地首部贺岁电影《甲方乙方》上映。
    同样是在1997年,一个当时被文坛称之为“另类”的作家王小波逝世。
(作家王小波)
    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北京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的王小波,在青年时期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改革开放后开始海外游学并从事写作。[台湾这奖也算不上大奖,就不提了吧。]在《黄金时代》中,王小波用黑色幽默的笔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文革”体验,将这一浩劫对个人价值、自由、智慧和道德的伤害,举重若轻地勾勒出来。
    北京日报首席编辑、文学评论家李静曾于94、95年间担任过王小波的文学编辑,因为近距离接触过王小波,对王小波有更直观的感受。她认为,除了文字的力量之外,王小波的人格魅力更吸引人。“他看起来邋邋遢遢不修边幅,但是待人特别好,我那时经常去他家找他对稿子,他们夫妇(王小波和李银河)还经常请我吃饭,聊一些家常的话题,让我感觉很温暖。”王小波曾赠送给李静一本签名版《黄金时代》,那也是李静最珍藏的一本书籍。
(文学批评家李静谈王小波)
(王小波著作《黄金时代》)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小波传》的作者房伟认为:“王小波的存在,对当代文学起到了一定的开拓意义。读王小波的作品,就像是看到了一台非常精密的科学仪器,充满了像万花筒一样变幻莫测的可能性。这种小说形态在我们中国来说,是非常少见的。他的小说中所包含的自由、理想、浪漫主义,包括理性、宽容、性爱、有趣这样的一些元素和精神,都使中国当代文学有了一种新的发现和发展的可能性。”
(房伟著《王小波传》)
    改革开放四十载,在网络、科技、智能、多媒体等等的飞速发展下,文学也借由更多载体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群体的需求。从王朔现象到王小波热,这两个在上世纪90年代文学转型大背景下所激发出的文化现象,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思考。世纪之交,当代文学也在不断的探索中进入了包容而又多元的盛夏,文坛百花园里得以开出更多奇丽的小花。
编辑: 李雅男

《文学40年》第5集---与青春有关的黄金时代

关闭